在90岁的黄翠华的脑海里,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挥之不去
郑爱元本报记者 宋延康摄
讲述者 黄翠华
简介:黄翠华, 今年90岁,家住南宁市邕宁区五象大道东段576号银龙苑。日军飞机在山上盘旋而过,年幼的她和亲人们趴在树下连大气都不敢喘。在抗日战争时到处兵荒马乱,黄翠华跟着家人四处避难、寝食难安。这段岁月犹如刻在她心里,至今仍未能忘怀。
■本报记者 文艳玉 实习生 赵凤祥/文 记者 刘增璇/图
“轰轰轰”,伴随着阵阵刺耳的轰鸣声,15岁的黄翠华躲在一棵大树下面,望着那些从树顶盘旋而过的日本飞机,手里抓起一把炒米往肚子里面填,一边睁大眼睛数着飞机的数量。8月16日下午5时,“1、2、3……60”今年90岁的黄翠华回忆说,当时大约有60架日本飞机飞过山头,老百姓们躲在山头,几乎都不敢动一下。
60架日本飞机盘旋山头
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为了切断从广西到越南的国际交通,并以南宁为海军航空队基地,对中国军队的两大补给线(滇越公路和滇缅公路)实施有效轰炸,达到切断目的。于是调集4万人、舰艇70余艘、飞机100余架,全部集中于海南岛三亚,准备进攻广西,作战代号为“和号作战”。
11月29日敌军向昆仑关守军猛烈炮击,并派60架飞机轰炸八塘守军阵地,中国第一八八师增援。同日敌机9架飞机轰炸高峰隘,日军一部发起猛攻。守军第一三五师、一七O师经过两天激战,不支退走。
据相关史料,当时日军轰炸南宁时十分猖狂,欺负当时南宁的防空力量薄弱,轰炸机常常是掠过树梢、飞过屋檐,连日本飞行员的面目都可在地面上看清楚。这一点,当时年仅15岁的黄翠华印象深刻。
那一年,黄翠华在邕宁县百济乡大哥家里帮照看侄儿。“快逃,日本鬼子来了!”村中有人喊了一声,瞬间,村中一阵鸡飞狗跳,有人拉牛,有人赶猪,慌乱中,黄翠花跟着大嫂,带着侄儿就往殿茶山(谐音)上跑。
殿茶山山体复杂,树木丛生,隐秘性强,是附近一带村民避难的最好地方。一爬到山上,黄翠华和家人马上找到一棵大树下躲住,年幼的侄子贴在大嫂身边,大气都不敢喘。
日本飞机在山头不停地盘旋,一阵又一阵的轰鸣声直逼地面,树叶都被飞机的气流刮得东倒西歪。“那天山头有60架飞机飞过。”黄翠华肯定地说,她躲在树下,眼睛都没敢闭上,一直在数着上空的飞机。数着数着,黄翠华都忘记了害怕,直到如今,她仍然记得那天的场景。
村民上山避难炒米充饥
日本人的猖狂轰炸以及疯狂侵略,使村民谁也不敢在村里待。为了应对日本的随时袭击,村民们每天都保持着警惕性。逃日本,成了黄翠华和家人的家常便饭。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生活得极其艰苦。
由于在山上时间躲得太久,又不敢生火做饭,村民每天都要准备干粮,以备随时避难拿上充饥。晚上,黄翠华点着煤油灯,帮着家人架锅炒米。一瓢米倒在锅里,翻炒一下就熟了,然后用布包好,准备上山避难的时候带上。有时,一家人也磨些糯米粉、面粉,做成饼干备用。
躲到山上后,一家人分散成几拨人,担心目标太大被敌人发现,都是三五成群躲在树荫下。一般不到肚子饿的时候,大人是绝对舍不得拿出干粮给大家吃的。因为不知道日本兵什么时候撤离,什么时候回家。有时躲日本兵,大人们还会扛几块木板上山,让眼困的孩子睡在木板上,等日本兵撤离才下山。
黄翠华说,当时不仅是百济乡,她老家刘圩乡禄强村也是一样,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地躲日本兵。有一天,得知日本兵要来的风声,一村人都是急忙往山上躲。村里的一名姑娘也跟着大家跑,可跑的姿势非常滑稽,两条腿像裹了棉被一般。原来,姑娘逃日本兵时,拿不了太多东西,她只好把自己的7条裤子全部穿在了身上。
一村民被日军刺了19刀
1940年,日军为了固守南宁,从上林、武鸣、宾阳撤退,随后敌弃昆仑关、收缩回南宁外围四塘至高峰隘一线。日军第十八师团调回广州,以第二十二军占领南宁、钦、防及其外围据点。日军在占领地区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桂南18县(不含钦灵防)被杀死民众13629人,杀伤4381人,被毁房屋4425间,财产损失1278元(国币)。邕宁县被杀害群众最多,达4000多人。
提及日军的野蛮所为,黄翠华至今仍记得那些被炸伤抬着的伤员以及尸体。黄翠华今年56岁的儿子李可昆说,当时邕宁县南阳乡施厚村一个姓施的村民,因不满日本人的暴行,自制了土炮想对日军开炮,结果土炮没有开炮成功,并没有炸到日军。日本人恼羞成怒,数十号人冲上来,将他团团包围俘虏了他。
日军为了显示他们的威严,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对他进行了报复。日军朝他身上刺了19 刀,血流了一地,结果日军将血淋淋的他扔在地里扬长而去。
村里人在地里找到他时,都以为他死了准备将他埋葬,结果却意外发现他还有微弱的呼吸。大家把他从坟墓抬回家,用各种草药医治,结果他大难不死竟然还活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在读小学时,施大爷经常来学校给我们讲当时的抗日经历。”李可昆说,年幼的他看着大爷身上的19个被刺刀刺穿的伤疤,内心是既害怕又崇拜,这就是一个英雄的印记。
相关历史亲历者
亲历者:郑爱元,1930年10月出生。老家马山县永州乡造嘉村,现住南宁市友爱北路23号。当时日本兵入侵南宁时,郑爱元还是个未满10岁的孩子。村里人一说日本兵进村,他就跟着哥哥姐姐还有父母往山上躲。由于亲历了抗日时期兵荒马乱的生活,郑爱元一直非常渴望和平。1949年,还在读中学的郑爱元毅然加入了游击队,熟悉地理环境的他送文件时,风餐露宿,险象环生,晚上困了就睡在木薯地里。1950年,受了重伤的他在一个老太婆家里疗伤了20多天,最后被家人用一匹马拉回家中。身体康复后,他回到了部队,迎来了和平年代。
新闻推荐
南宁警方经过3个多月侦查,抓获5名团伙成员,查获毒品及制毒原料462公斤 马山县史上最大制贩毒案告破
警方捣毁制毒窝点查获毒品及制毒原料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本报记者黄沁琛通讯员胡永萍实习生李晓清马山县人李某请来“制毒师傅”,在养蛇场与居民小区分设两个窝点。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他不惜让手下...
马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