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马山新闻 > 正文

壮乡美民歌醉在那红水河之滨大明山南麓但见河堤边小桥

来源:南宁日报 2014-07-16 09:54   https://www.yybnet.net/

壮乡美,民歌醉。在那红水河之滨,大明山南麓,但见河堤边,小桥上,山林里,田野间,壮乡儿女或三五成群、或三三两两,欢歌笑语,你来我往,悠扬动听的音律在空谷中回响,萦绕耳畔,摄人心魂。这音律从远古传来,历经千年沧桑,传承不息,越唱越精彩,已成为壮乡的一张靓丽名片。它,即是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流行于马山、上林、忻城三县交界处的壮乡,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加方、里当、古零等乡镇是其分布的密集地带,当地壮族儿女又亲切地称它为“欢哈”,意为“合声山歌”。

“国宝”级的优秀民族精神遗产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国务院于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国宝”级的优秀民族精神遗产,是壮族人民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2013年8月,由马山县文化馆几位年轻的歌者蓝海群、蓝日浩、蓝春平、李洁珍、宋艳湖、尤贝贝、唐银霞等组成的壮族三声部民歌组合被国家文化部选中,入选中国蒲公英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文化交流项目,出访欧洲的法国、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等多个国家,首次登上世界公认的极具象征意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他们演唱的是《生活美如霞》《相爱嫌时短》《鹧鸪岭上叫》等经典曲目。壮族三声部民歌首次以原汁原味的壮族古老民歌风格登上久负盛名的世界音乐殿堂舞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在场所有听众,震动了整个音乐界。

壮族三声部民歌深藏于大石山之中,古老而神奇,有民歌“活化石”之美誉。史书有云:“壮人迭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到马山县古零镇采风,发现并首次向世人推介了这一濒临灭绝境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瑰宝。当时会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只有区区三五人了,没有这位慧眼识珠的音乐家的到来,壮族三声部民歌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范西姆从马山县采风回来后,在报刊上发表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调查报告,后经美国《华侨周刊》转载,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片面论断。

民歌“活化石”

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演唱特点十分鲜明,演唱时,须有三人以上方可演唱,其中一人为主唱,主唱者需是演唱队伍中音色最好的歌者,主唱者“哈”出第一声部,另一人“哈”出第二声部,第三声部由两人以上“哈”出。也就是说,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第三声部一般由二人以上演唱。第二、第三声部起到突出和丰富主旋律的作用,三个声部声韵优美,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极为感人。

壮族三声部民歌始终与壮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细细相关,其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反映了壮族人民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热爱生活、歌唱生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诠释了壮乡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接地气。或许它有点山野,有点粗放,又或许它的传承主体并不懂乐理知识,只是在对唱过程中本能地用鼻音哼鸣和音,让所唱的歌变得更动听。殊不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这种本能,这种山野,催生了天籁和声。

在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主要流播地域的传统社会,人们无事不歌、以歌代言,无论在家里还是上山打柴、田野劳动、婚嫁娶丧、喜庆日子,都是以山歌表情达意,生活空间本身就是歌的海洋。歌海育歌手,民歌代代相传,欢哈渐渐成为壮乡儿女生活的必需的精神食粮。在这种传统社会生产生活结构中,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依靠家庭、个人之间和歌师的个别传授,以及村落群体活动中互相影响、效仿等方式来实现,其最大特点是口传心授。通过口传心授后,者可以从前辈那里学到民歌的精髓,牢固地掌握民歌演唱的特有风韵。

活态保护 浴火重生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本土进入城市,壮族三声部民歌也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日渐濒危的生存困境:老艺人日渐老去,新的传承人却没能及时培养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壮族三声部民歌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每一个人的面前。政府、媒体及社会团体切实做好属于群落滋养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对凝聚、维系、滋养壮族三声部原生态民歌传承生态群落构成的若干主要民众节日、民俗予以格外的关怀和顺势引导,吸引年青一代对民歌的认同和喜爱,并积极参与其中,发现和培养民歌新人。所以,要推进壮族三声部民歌原生传承与传播,首先要恢复以体现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载体的歌圩“壮族欢哈节”。

欢哈节是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重要原生传承载体。相关部门也已清楚地认识到,举办壮族欢哈节,是壮族三声部民歌活态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是建设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有效尝试。因而,在2014年壮族三月三正式成为广西法定节假日的特殊历史时刻,由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共马山县委宣传部、马山县文化广播影视和体育局合作举办的2014年壮族欢哈节于“三月三”在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激情唱响,为广西欢庆“三月三”系列文化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光彩。

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让我们离原生态民歌日渐遥远,我们已很难发现、体会到纯正的民俗调子,更无法感知与触摸那种历尽时光、遗世独立的质朴、纯真与感动。马山壮族欢哈节以“到壮族三声部民歌起源的地方赶歌圩”为口号,以原生性、群众自发性、可持续性为活动特色,吸引了数万八方宾客前来感受“欢哈”魅力,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宁电视台、《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中国民族报》等十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与深度报道,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了壮族三声部民歌,改变了对于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统认识。这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保护传承,是一个较大的正向牵引力。“开口像朵花,笑哈哈,歌如水开闸;日子唱着过,多潇洒,生活美如霞。”这是当地群众在欢哈节上的内心写照,壮族三声部民歌因“壮族欢哈节”这一原生传承机制的恢复而重新迎来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马山县有关部门还通过种种努力,让壮族三声部这朵娇艳的民族民间音乐奇葩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如建立马山县民俗馆,重点展示壮族三声部民歌;编写《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教材》,让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马山县各中小学得到广泛传播;建立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制定三声部民歌长效传承机制;实施《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课题,深入开展壮族三声部民歌基础研究;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先后组织壮族三声部民歌到北京、上海、欧洲等地进行演出,不断提升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红水河流淌千年,大明山横亘古今,欢哈文化一脉相承。历经千年风雨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在艰难地走出濒临灭绝境地之后,正以浴火重生的绚烂姿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走进热爱壮民族传统艺术的群众之中。

(此文为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阶段性成果)

新闻推荐

马山县年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开班

7月24日,马山县2014年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开班典礼分别在县城三所学校同时举行,正式拉开了全县2014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序幕。为全面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马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壮乡美民歌醉在那红水河之滨大明山南麓但见河堤边小桥)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