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燕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人联系(警方供图)
■本报记者 梁静
提起横县莲塘派出所警长黄美燕,村民们就像在说起自家人。年轻的把她当姐,喊她“大燕姐”;年长的视她为闺女,唤她“大燕”。这一声简单称呼,道出了亲如一家的警民情。10年间,黄美燕始终不忘初心,真诚服务,当好村民“贴心人”,勇于创新,履行好守卫平安的职责使命。今年5月,自治区公安厅在全区遴选3名“榜样人物”,最美“乡警”黄美燕当选。
说方言拉关系 成立户籍咨询队办实事
2009年,28岁的黄美燕初到莲塘镇,不会当地方言,与村民交流有障碍。为此,她苦练莲塘白话、莲塘壮话等,一有空,就“扎”进基层。在尘土飞扬的村道上,这个讲着“臭青”方言的姑娘骑着一辆旧摩托,就这样来到了村民的身边。
黄美燕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办理户籍业务不容易:不少村屯离镇上20多公里,村民出行得翻山渡船,跑一趟至少要半天,车船费40多元,如果材料不全,还得跑几次。面对有限的警力,该如何更好开展服务?
2015年5月,黄美燕召集各村干部及热心群众,组建了一支户籍咨询队,队员们先培训,再帮助村民解难题,避免他们多跑腿。4年来,上千名群众得到了帮助。如今,黄美燕发展“枫桥经验”,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动和依靠群众。在她的引导下,户籍咨询队的服务范围延伸到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调解等方方面面。
“大喇叭”解矛盾 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黄美燕进村开展法制宣传时发现,村民们乐于听民警给他们讲解传单内容。2014年起,她开始拎着一个大喇叭,给大家宣讲法律知识。她宣讲的内容广泛,用的又是莲塘本地方言,风趣幽默,群众听了哈哈大笑,记得很牢。
闹市街圩、村头巷口、田间地头,哪里人多,黄美燕就提着大喇叭上那里去讲。5年来,她先后组织开展400余场“大喇叭”宣讲,村民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建立,遇到矛盾纠纷,大家还常常把黄美燕请来,一同评评理。
今年春节,榃留村一段道路被人用泥土、砖块封堵起来,村民出行不便。黄美燕调查得知,堵路的是路旁住户,因全村仅剩他家门前这段泥土路没有硬化,故认为是村里有意刁难,心生怨气。
黄美燕与村干部耐心地给户主做思想工作。当户主了解到他家门前这段路未硬化是因为去年修路指标用完,目前已排进今年计划后,自行拆除了障碍。2018年,莲塘镇的各类矛盾纠纷已做到“不出村,不上交,就地解决”,没有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案件。莲塘镇群众安全感连续5年排名全县前列。
网络架起沟通桥梁 警务工作得到支持
莲塘镇是劳务输出大镇,9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2018年初,黄美燕开通了微信号“莲塘大燕为您服务”,主动添加镇里外出务工人员为好友,定期通过朋友圈,发布警务知识,并通过微信和他们保持联络,答疑解惑,掌握外出务工人员近况。
有一次,在广东打工的杨彭村青年叶林通过微信向黄美燕求助:孩子反复感冒发烧,家中只有老人帮带,十分担心,希望黄美燕能帮一帮。黄美燕当即前往查看,并通过视频,向他报平安。此后,黄美燕多次上门看望孩子,并带去书包、衣服、鞋子等物品。
小小微信号,将黄美燕与外出务工的村民联系在了一起。在外务工青年成了黄美燕了解社情民意、收集治安信息、维护辖区平安的好帮手。目前,“莲塘大燕为您服务”已添加了2000多名微信好友,覆盖了该镇外出务工人员的四分之一。
黄美燕甘当“乡警”,不断创新治理、服务群众的故事感动着身边的人,她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被评为全区“阳光警察”“全区优秀人民警察”。
新闻推荐
南宁7家景区荣获“国家3A级”称号 各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趁着秋高气爽一起去看看吧
小读者参观历史还原场景本报记者程勇可摄(资料图片)老木棉·匠园内的坛竹巷本报记者莫岚远摄(资料图片)■本报记者赵金玲国庆...
横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