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山花屋是乡亲们的骄傲,也铭刻着笔山人对诗和远方的追寻。作为一个村庄的博物馆,这里的馆藏异常丰富。
“哐啷,吱呀……”开锁,推门。被誉为“笔山通”、曾在横县文物管理所任职的雷秋江两手推开一座古色古香两层小楼的大门,仿佛推开了横县平朗乡笔山村厚重的历史。
这座在尖笔山脚下不远处的小楼是笔山村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村庄的博物馆,这里的馆藏异常丰富,从生产生活用具到服饰家具再到名贵的漆器、首饰等工艺品,这些器物上精美的纹饰和散发出的沧桑气息无一不昭示着这个小村庄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姑娘听到大铃响,知道游子归故乡。一把扯住马笼头,还没问话泪成行……”这是一首赶马调,通过悠扬的歌声,我们仿佛看到了马帮归来时团圆的场景。笔山村的兴起源于一条全国唯一的江海陆联运的茶马驿道,明代初期朝廷在这里设置了笔山驿,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明清时期商贾往来孕育了笔山村,而笔山村的儿女早就习惯了沿着茶马古道去寻找诗和远方,并把探访他乡的勇气和对故乡的眷恋凝固在这里的建筑和器物里。
“这些马鞍、马铃都是当年茶马古道留下的遗存,你仔细看上面的纹饰就会发现,既有本地壮族的特色又有中原地区的吉祥纹饰。”笔山村党支部书记李雨华指着一件有着精美雕花的马鞍告诉记者。这样体现文化碰撞和中西融合的物件在博物馆还有不少,精美的汉族描金架子床,来自海外的铁制马灯,有着湖湘文化特色的漆器……“笔山是李氏家族村庄,大家是一个老祖宗,靠着茶马古道发家致富,这里很多物件都是从花屋拿过来的,花屋是笔山的骄傲,也是笔山人开放包容的见证。”李雨华自豪地介绍道。
李雨华提到的“花屋”位于笔山村中心,是一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多达72间的清代古民居群落。“为什么叫花屋,你看这里的灰雕木雕上都描绘了富贵牡丹的图样,门窗上都雕刻了精致的图案,到处都是花卉的图样,老百姓就习惯叫这里花屋了,实际上这是一座吸收了壮族‘干栏\’及客家‘围屋\’建筑特色的防御古堡式建筑群,里面廊道很多,非常容易迷路。”边走边说,雷秋江带领记者穿过好几条窄小的廊道来到花屋的“心脏”。“这里是笔山人开放包容的最有力见证。”只见厅堂内立有约8米高的以双凤朝阳为主图案的镂空木雕神龛,下设牡丹、缠枝莲、蝙蝠等花雕供台及中堂家具。据介绍,这双凤朝阳的图案暗喻这里是女主人住所。在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的古代,院落的中心是女主人的住所,非常罕见。
雷秋江给记者解答了疑惑。据其介绍,笔山花屋始建年代为公元1757—1778年,为从宣化(今青秀区伶俐镇)南迁来的始祖李尔清第十代裔孙李兆球及夫人黄氏银娜所建,前后耗时20余年。“这位黄氏夫人是一位干练的女强人,是当地四大富翁之一黄耿相的妹妹,家世雄厚,而建造时屋主李兆球年仅21岁,世故未深,管理能力尚差,所以当时李家是黄氏夫人当家,她不仅将李家的生意发展得蒸蒸日上,思想前卫的她还主持修建了这座花屋。”这个女主人为主、男主人居侧的清代花屋,明白地告知世人,在这座大宅里,女权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花屋的女权体现展示了很早之前笔山人就很开明务实,你看看我们统计出来的英才榜,从笔山村走出去的举人、秀才、大学生可不少,里面有不少是女孩子。”村里的老校长李开信高兴地告诉记者,走出去的笔山人都或多或少的给家乡做了贡献,现在村里搞起旅游开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其中牵线搭桥的就是走出去的笔山人。
笔山村儿女对诗和远方的追寻,也是源于对故乡更深的爱。临别时,记者在笔山村农耕文化博物馆的留言簿上看到,广西民族大学的学生李玲玲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乡愁是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亲情的守候。乡愁是儿时与小伙伴们在青山绿水里嬉闹的场所,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顶,是乡亲世代骄傲的笔山花屋……如今每次回家乡,有越来越强烈的自豪感。古村既有现代影子又有历史文脉,既能望山见水,又乡愁可寄,毕业后我一定回报家乡。”
新闻推荐
6月6日,横县地税局开展“优服务、提质效、促改革”为主题的“地税开放日”活动。活动通过邀请代表参观横州税务分局大厅,现场了解各窗口服务功能和业务流程,零距离体验自助办税、网上申报等便民办税...
横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