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主持人讲解五彩丝线如何变为华丽民族服饰。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南国早报记者刘豫
为期一个月的“壮族三月三”线上民俗文化活动落下帷幕。今年,广西各文化艺术场馆以创新灵活的方式,充分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云技术等手段,突出“云”特色,打造一个别具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A手工课成为抖音“网红”
由于疫情的限制,各家博物馆不得不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教育活动。尽管今年各家博物馆的线上活动百花齐放,但广西博物馆仍从中另辟蹊径。目前,广西博物馆的“多彩印记云享三月三”活动已经在4月底徐徐落下帷幕。记者了解到,从3月26日至4月26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共有超过32万的观众和广西博物馆一起在线上“云聚”,共同度过了充满创意与趣味的“三月三”。
云上相聚,让广西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周周学”手工课程成为了“网红”。为了在疫情期间坚持为博物馆“铁粉”们服务,广西博物馆不仅在粉丝微信群开展活动,还特地开通抖音账号,在“壮族三月三”推出了6期“知识+手工”短视频,每期视频都提取一个广西非遗民族文化的知识点,由讲解员用简洁而充满趣味的语言进行解读,手工部分则在线上指导大家,选取在家里就能获取的材料进行创作。充满民族风情的知识和“云”手工,不仅让“粉丝”们在家里就能通过网络的方式云聚在广西博物馆,抖音的直播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抖友”,一起融入到广西的节日氛围中。
尝到了“甜头”的广西博物馆,对于这样的线上教育推广形式意犹未尽。该馆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后会不断探索,推进“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融合与创新,继续利用超越时空限制的线上活动,把更精彩的非遗文化带给广大朋友。
B直播让非遗“活”起来
想要成为“网红”,直播主持也很关键。“壮族三月三”活动月期间,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采用“主播+教授”的方式,邀请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陆晓芹、南宁师范大学教授曾艳红走进直播间,与电视台主持人、网络主播共同为广大网友介绍南宁非遗、壮乡非遗,通过直播的方式,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直播现场制作的DIY米粉色香味俱佳,隔着屏幕都散发出“香味”,让网友们垂涎欲滴,撩动了大家的味蕾,激发了大家疫情结束后来南宁品尝广西十大米粉的欲望;直播探秘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亲自采摘染色植物原料,揭晓制作秘诀,满足了网友们强烈的好奇心;直播镜头直击五彩丝线变成华丽民族服饰、潮流文创产品、家居饰品的神奇过程,伴随着教授的文化解读,网友们近距离欣赏到了壮族指尖技艺的魅力;直播间移到壮族织锦传承基地,教授现场解读壮锦文化,传承人演示织机操作,揭开了壮族传统手工织锦的神秘面纱,让这“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不再那么“高冷”。
据统计,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此次为广大网友在线直播南宁非遗、壮乡非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直播收看量达14.6万人次,其中宾阳壮族织锦制作技艺收看量达7.3万人次,网友与非遗传承人在线互动,持续不断地打CALL,纷纷“路转粉”为非遗文化遗产点赞。不少网友激动地表示:“用刺绣元素做的文创产品好喜欢”、“好好吃的样子哦”、“织锦的衣服好好看”。
C线上展览走出国门
疫情并没有阻止人们交流的脚步,在这期间,广西自然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已经走出国门,去到越南。近日,广西自然博物馆与河内中国文化中心共同制作的中越文《心仪广西——广西自然和文化遗产展》,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新媒体平台首次展出。据了解,此举是为了巩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进一步加强疫后中越两国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从而让宅在家里的越南朋友能够轻松“云”游广西。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莫宇告诉记者,其实这个展览从去年已经在筹备了,按照原计划,博物馆今年应该前往河内中国文化中心办展。但现在受到疫情影响,短时间内无法外出,双方商量之后,也决定采取“云上相聚”的方式,先让越南朋友在线上就能对广西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一饱眼福。该线上展览以展示广西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珍稀动植物、壮族医药植物、恐龙等内容为主,图文并茂,重点介绍了广西特色自然科普知识和旅游资源,在展现魅力广西的同时,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线上的成功合作,让广西自然博物馆打开了一个推广新途径。莫宇说,这次有了和越南方面的线上合作,接下来,广西自然博物馆打算把这样的模式推广下去,争取把广西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展示给更多国家的朋友,让他们进一步地了解广西魅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简文湘通讯员黄旭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西创新2020年“中华一家亲——桂台各民族欢度‘壮族三月三’”活动形...
宾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宾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