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制瓷业历史悠久,宋代的岭垌窑不仅是北流陶瓷史上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在广西宋代陶瓷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宋末,北流瓷业突然衰退,至元明时期,则近乎消失,毫无踪迹可寻,陷入了长久的沉寂。清代康乾之后,北流瓷业又逐渐恢复,并在近代特别是在民国时期达到高峰。
民国时期,北流的制瓷业规模较大,据1946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北流全县的瓷厂共有22家,是广西除宾阳之外的第二大瓷器生产基地。
生产日用瓷器为主
民国时期的北流瓷业主要以生产碗、壶、碟、盏、罐等日用瓷器为主,故北流瓷业工厂在文献记载中多被直接记为“碗厂”。民国24年的《北流县志》在经济篇中记载:“(北流)瓷碗业:营造碗业,吾邑以蟠龙市为最多,设窑厂十数处,掘取大牛岭之白瓷土,制造碗、碟、杯、壶等器皿,除本邑零售外,运往郁、藤、梧、禅等处销售;次为卞一岭垌,各碗厂出产亦多,运往广东梅菉等处销售;再其次为陈埇(冲)、白米、双头、卞三六金、河埌、扶来龙湾,各碗厂制造均著成绩。”
以青花瓷器居多
民国时期,北流生产的瓷器以青花和红绿彩瓷器居多,纹饰多见松鹤、花鸟、福寿等吉祥纹饰,间有表现民国社会风气、反映政治形势的纹饰出现。所产瓷器主要销往北流、玉林、藤县、梧州、广东佛山、吴川等地,主要的生产区域以蟠龙为主,次为岭垌、陈埇(冲)、白米、双头、卞三六金、河埌、扶来龙湾等,厂名店号主要有岭垌宝兴、宝兴钧记、永兴、逢兴、百兴、聚源、聚丰、聚长、白米富兴、龙湾厂等。
形成瓷器商人家族
北流的瓷业生产,多由本地商人开办和经营,并形成了特有的瓷器商人家族。例如在岭垌建立了永兴碗厂的余姓家族、经营宝兴碗厂的周氏家族,皆几代人持续生产经营瓷器,并一直持续到了解放初期,而其他还有如苏氏、窦氏、刘氏等创办的逢兴、福兴、宝生等。
民国的瓷厂退出“舞台”
民国时期的北流瓷业工厂在新中国成立后,有的破产,有的则经历了联营、公私合营、收归国有的发展历程。至1958年,民国时期的北流私营瓷业工厂最终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但是它们在民国时期所发展形成的制瓷工艺、培养起来的制瓷人才、打造出来的瓷器品牌,却为北流现代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写了北流瓷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民国的北流瓷业是北流乃至广西瓷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民国北流瓷器赏鉴
玉林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的几件民国时期的北流自产瓷器,不仅器型规整,纹饰清晰,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带有非常明确的店号铭款,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标准器,同时收集相关瓷器店号铭款对于还原和厘清民国北流瓷业工厂的数量和规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岭垌宝兴钧记厂”款白釉葫芦瓶
“岭垌宝兴钧记厂”款白釉葫芦瓶,口径2.4厘米,底径8.7厘米,高19.1厘米。瓶葫芦形,敛口,长颈,束腰,上小下大,腰部置双环形耳,圈足。瓶通体施白釉,上腹部饰青花“松鹤延年”四字,下腹部一面饰松鹤图,另一面为行书题记“岭垌宝兴均记厂作”。
“龙湾聚源”款红绿彩四方壶
“龙湾聚源”款红绿彩四方壶,口径5.9厘米,底径7.5厘米,高11厘米。壶四方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方圈足。壶通体施白釉,一面腹部凸起,类似开光,以绿彩绘制岸边垂钓图饰,上有绿彩文字“鱼(渔)舟唱晚”,另一面腹部同样凸起,类似开光,以绿彩绘制行船捕鱼图饰,上有绿彩文字“雁塔题名”。壶嘴前方饰折枝花卉,并题名款“龙湾聚源出品”。
“癸酉年蟠龙造”款青花军列图壶
“癸酉年蟠龙造”款青花军列图壶,口径8.9厘米,底径16.5厘米,高19厘米。壶敛口,短颈,宽斜肩,筒腹,圈足。肩部饰折枝菊花,腹部绘一行军队伍,共8人。另一面饰墨绿文字“寒门不比富豪家,冷浚清春度岁华,人客到家无可待,殷勤只在一杯茶。癸酉年孟冬月作”,流下铭款“蟠龙造”。
(通讯员 于少波)
新闻推荐
南宁警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暴风十一号”清查整治集中统一行动 43家行业场所因超时经营等被整改
执法人员正在检查娱乐场所(警方供图)本报讯(记者潘国武通讯员农媛实习生黄朝赓)8月28日晚到29日凌晨,南宁警方在全市范围内开...
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