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梁侦
在宾阳县思陇镇,当地人习惯用本地“土语”沟通交流。对于非当地的法官来说,语言不通是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因此,宾阳县法院思陇法庭鼓励干警学习本地土语,在办案和庭审过程尽量使用土语,方便当地当事人参加诉讼。8月20日,记者来到思陇法庭,旁听了一场“双语审判”。只需要多花一点翻译的时间,双方沟通就顺畅多了,当事人称赞这样的审判“接地气”。
“双语开庭”沟通顺畅
8月20日上午11时,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在思陇法庭开庭审理。两位当事人都是当地讲“土语”的居民,在询问当事人意见后,法庭采用双语开庭审理。审理至关键地方,代理人听不懂被告的方言,向法官提出“翻译一下”。于是,审判员吴进湖用当地方言跟当事人进行沟通后,再用普通话翻译给代理人。
到了“质证”环节,法官说土语“A古”,意思是请拿出你的依据。在“最后陈述”环节,法官简化地用土语询问“还有什么要讲,还有什么要求”。整个庭审夹杂了普通话、宾阳县本地通用方言、思陇方言。由于沟通很顺畅,庭审在一个小时后结束。
精心编印“土语”记录
审判员吴进湖是宾阳县甘棠镇人,来到思陇法庭将近3年。一开始他对思陇镇方言一句都听不懂。后来法庭开展“每周学一句”活动,他就开始学习当地土话,在工作中跟群众交流时,也不时学几句当地话。
在法官办公室,有好几本精心编印的“土语”学习记录。 上面记载了法官工作中常用的一些土话翻译,例如,“某紧,坐落来慢慢讲”(请您别着急,坐下慢慢说)。“老百姓也许一辈子就打那么一次官司,不可能让他们马上就精通普通话。只能是我们法官提升自身,去适应他们,为他们服务。”思陇法庭庭长覃韵宏说。
2012年8月思陇法庭挂牌后,覃韵宏就来到思陇镇,他逐渐了解当地人的语言习惯。他发现如果用当地土话跟当事人沟通比较亲近,通常事半功倍。用本土语言开庭审理、调解案件,当事人既听得懂也听得进。于是,法庭提出“每周学一句”,甚至“每月学一句”的活动,还从思陇镇政府的干部中选聘两名民族语言翻译人员,在审判工作需要时,提供语言翻译,协助法庭开展诉讼、调解工作。
八成案件“双语”审理
去年7月29日,思陇法庭来了两名打离婚官司的盲人,他们都讲本地土语。在庭审期间,法庭聘请的民族语言翻译人员发挥作用。法院了解到,邓某和蒙某经人介绍认识,不久登记结婚。婚后,邓某逐渐感觉到两人性格不合,经常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矛盾越积越深,最终邓某提出离婚。
开庭时,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特殊情况,法官尽可能地将庭审程序和庭审内容细化、语言化。法官将庭审中涉及的材料全部向当事人宣读,向当事人详细讲解回避、举证、质证等诉讼用语的含义等使用三方语言,即普通话、宾阳本地通用方言、思陇镇本土方言,确保全庭所有人员听懂,并理解。经过审理,蒙某也认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同意离婚。庭审结束后,两名当事人为法官和翻译员的努力,向他们表示感谢。
据统计,2014年以来,思陇法庭受理案件148件,其中八成案件是利用当地土话开庭审理的。群众听到说本地话的法官给他们摆事实,说法说理,都很信服。许多案件甚至在开庭前就已经被调解成功,免去了诉讼的麻烦。
法官点评
公正审判让当地人“听得懂”。宾阳县法院思陇法庭干警学习本地土语,努力适应、服务当地群众;用本土语言开庭审理、调解案件,让当地当事人既听得懂也听得进。
新闻推荐
选手在比赛中本报记者林显威摄本报讯(记者林显威)10分钟跳绳,你能跳多少次?昨日结束的2016年“澳瑞特杯”广西跳绳王民间争霸赛南宁赛区给出了答案。来自武鸣区的韦冬妹以2138次夺得单人10分钟跳绳冠...
宾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宾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