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少娥(中间排右二)幸福一家子。(受访者供图)
【最美妈妈】
陆少娥,原宾阳甘棠镇那宁村党总支书记(现已退休)。
【感动时刻】
教育费用、生活费用……陆少娥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但她咬着牙挺了过来。“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她说,“都是自己的子女,自己辛苦一点没什么。”
【教育秘籍】
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
她是全镇工作最为出色的村支书——陆少娥在担任宾阳县甘棠镇那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期间,创办果林场、种植经济林、加固山塘水库、修村路护坡、建设村里的排污工程等等,她把村里的集体经济从1995年的几百元增长至2013年的5.3万多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95年的780元增加至2013年的近5000元。
她是乡亲们教育孩子的榜样——陆少娥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先后培养出3名优秀的大学生子女。
她是那宁村里孝老爱亲的模范——陆少娥的目光始终关注村里的公益事业发展,关心村里孤寡老人的生活、热心留守儿童教育……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领全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面对困难 坚强不屈
1979年,陆少娥嫁给丈夫甘济其时,甘家一贫如洗,全家8口人老的老、少的少、病的病:50岁的家公不慎跌断腿,卧床不起;小姑染上了严重的黄胆肝炎,连饭都吃不下;家婆为了照料两名病人,身心疲惫,整日以泪洗面;丈夫甘济其在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是家中的顶梁柱,只得风里来雨里去地拼命干活,养家糊口。
陆少娥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而是毅然选择与丈夫一起,撑起家里的一片天。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无怨无悔。
家里没钱给家公和小姑抓药治病,陆少娥就跑回娘家借钱。直到娘家也实在拿不出钱了,她就凭着曾经自学的中医药知识,漫山遍野地去寻找草药,为家公疗伤、给小姑治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家公和小姑子在悉心的照料下,逐渐康复,让这个困难的家庭重新拥有了快乐的笑声。
养育侄儿 毫无怨言
不幸的是,几年后,陆少娥的小叔因病去世,小婶子远走他乡,留下了3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陆少娥二话不说,把3个小孩全部接到家中,当作亲生孩子一样养育。
加上自己的孩子,陆少娥一共养育着6个孩子。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教育费用、生活费用……陆少娥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但她都咬着牙挺了过来。
尽管要经常忙于工作、养家糊口,但陆少娥从来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始终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理念,经常督促孩子们学习,还以身作则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让陆少娥感到欣慰的是,如今3个侄子侄女都学有所成,并各自找到了工作。自己的3个子女更是成为了村里教育孩子的榜样: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宁担任老师;二女儿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保送到国外留学,如今在纽约工作;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南宁的事业单位任职。
敬老爱亲 义不容辞
陆少娥不仅关爱自家的老人和小孩,更把乡亲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她把村里的“五保”老人都当作亲人来关心、把村里的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乐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从1995年开始,陆少娥每年帮扶2至3名特困户脱贫致富。她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至今共为村里的20多户特困户提供了帮助。对于村上没有能力致富的“五保户”,她就为他们送钱送米、嘘寒问暖,十几年如一日地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来关心。
2001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陆少娥“捡”到了一个出生不到几天的弃婴。从此,她与这个患有先天性大面积皮毛痣、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女孩结下了深厚的“母女”情。9年来,她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女孩无微不至的照顾,还一直用善意的谎言抚慰女孩的心灵,女孩在她的关爱下快乐地成长。不幸的是,2010年8月31日,女孩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爱她的“母亲”。
2009年,陆少娥响应政府的号召,将自家的旧房子推倒后,建起了一间60平方米的平顶房作为农家书屋用房。农家书屋是一个集看书、读报、学习、交流、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室,不仅可供村民学习政治、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如今,退休后的陆少娥在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满足村里留守儿童看电视、看报、读书的需求,让孩子们天天享受到家的温暖,生活在充满爱的海洋里,让每一朵“留守之花”幸福绽放。
新闻推荐
▲武鸣队球员在比赛中投篮。?运动员在颁奖仪式上。韦峭摄本报讯(记者韦峭)拿了6枚金牌中的5枚,武鸣的篮球“小飞人”在市运会中可算火了一把。昨日下午,“招商地产杯”南宁市第九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篮...
宾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宾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