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抗战英烈 本报记者 叶祯 摄
本报讯(记者 叶祯)烈日下的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领纪念碑前,50名来自宾阳县陈平镇中心学校的学生,每人手持一朵菊花,依次走到碑前敬献给阵亡将士寄托哀思。昨日是清明节,数批近千名学生和市民、群众自发来到昆仑关参加公祭活动,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和倡导和平。
当天,记者刚到昆仑关就看到一位熟悉的老人——他是去年独自从广东顺德回来寻找昆仑关战役一块纪念碑的老军医张近志。张近志在大年初十就来到昆仑关附近的宾阳县思陇镇,在一间小旅馆住下后,几乎每天都会来昆仑关,抱着那个执着的念头:找到昆仑关战役结束后离开战场时,155师副师长邓鄂亲自立的一块纪念碑。
下午3时,公祭活动正式开始,自发前来参加活动的数百名师生、游客和群众向纪念碑行鞠躬礼。陈平镇中心学校的老师代表宣读祭文,昆仑关风景区工作人员向抗战英烈敬献花圈。几名学生说,从讲解员那里知道了昆仑关战役的惨烈,也通过历史课本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参加公祭活动让他们心情沉痛之余,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在参加公祭日活动的群众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自称杨保疆的老人已经81岁,特意在清明节前从北京赶到南宁,5日当天上午又从南宁市区的宾馆打车赶到昆仑关参加公祭活动。
杨保疆把记者带到阵亡将士名录碑前,抚摸着一个叫“杨国桢”的名字说,那是他的二伯父,第五军28师598团的一名将士,1939年牺牲在昆仑关战场上。他的三伯父至今没有下落,有说牺牲在昆仑关战役,也有说参加远征军牺牲在缅甸。由于“阵亡将士名录碑”经过风雨腐蚀,很多名字看不清楚,这些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来昆仑关参加祭祀,但一直没有找到三伯父的名字。
南宁昆仑关管委会副主任王晓玲表示,之所以在清明节当天举行公祭日活动,是带着敬意来缅怀抗战英烈,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新闻推荐
村民拆除自家老房子建绿化地 宾阳县新桥镇大林村委吴盛村“生态乡村”建设成绩显著,全镇将推广该村好经验
村民拆除自家废旧猪圈、老房子建起园林式综合广场本报记者韦薇摄本报讯(记者韦薇)满地的垃圾不见了,废旧脏乱的废弃猪圈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式的村道。整洁优美的绿化环境,让农村的生活也能像城市...
宾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宾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