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图景,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撑着油纸伞的美丽姑娘。
一把把精美婉约的油纸伞摆在地上,犹如一朵朵绽放的花朵。不远处,一位老人在忙碌着制作。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谁能想到如此精美的油纸伞会出自一位82岁的老人之手。
这位老人叫陆玉贷,家住宾阳县宾州镇陆村,是宾阳县最后一位油纸伞手工艺人。“没有人了,原来这条街上还有几个跟我一样做伞的,但陆续都不在了,现在就剩我一个了,也没有年轻人再愿意学这手艺了。”陆老摆摆手,摇头苦笑着说。他从十六七岁开始随着父亲、爷爷做油纸伞,至今已60余年。期间虽有做过其他活,但一直坚持制作油纸伞。
油纸伞制作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撑开一把油纸伞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却饱含着制伞人的绝妙智慧。一把油纸伞要制作多久?陆老说至少要两天半时间,共120多道工序。
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备料、做伞骨、贴纸、上桐油等几个步骤。从备料开始就十分讲究,纸都是用的沙纸,竹子均采用三年以上竹龄的刚竹;胶水和桐油也要加入特殊配方煮熟后才能使用;就连制作伞头的那一小节鸭掌木,都要先用水泡过几天才能使用。
备好材料后,就可以动手了。陆老拿来一根竹子,锯出自己要的长度,再均匀地劈成伞骨大小,并将一头削扁。接下来再给伞骨打凹槽,打孔,做伞撑。靠在墙边的树杈,扔在角落的陀螺状竹筒,挂门上的布条,坏掉的玻璃窗等,都是陆老做伞的好工具。
做好伞架,就在上面贴纸了,一般要贴三层纸。贴完后要将伞收起,让其自然风干,然后再刷桐油。桐油要事先煮过,煮桐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掌控。“现在全村会煮桐油的不超过三个。”陆老蹲在地上边搅拌桐油边说。
桐油冷却后,陆老将伞架放到支架上,用脚踩着伞柄转动,徒手抓着沾了桐油的布条在伞面上刷着。鲜红的伞面映衬着老人枯槁的双手,对比鲜明。上好油后再经过一段时间风干,纸伞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今,油纸伞已经很少人使用,只有一些影楼或者艺术剧院等单位有一定的需求,其制作技艺也慢慢被人们淡忘。所幸的是,宾阳县文化馆已经打算近期在陆老的家里选用一间房子来作为油纸伞展示馆,用图片、实物、现场演示等形式全面展示油纸伞这一古老的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和认识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宾阳县文化馆馆长韦伟斌介绍说,宾阳县油纸伞制作技艺已经于2013年10月被列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老的大儿子陆云岗也有意继承这门即将濒临灭绝的技艺,这一文化记忆符号将会在将来得到保护传承。
新闻推荐
爸妈去哪儿?去体验乡村助学 全家齐上阵和受助家庭一起参加活动,将家庭乡村互动融进捐资助学
爱心家庭为村里的贫困老人送上礼包小朋友们在家长带领下到贫困学生家中做菜■本报见习记者李奕乐/文记者梁枫/图捐资助学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农家乐?周六,合众助学“爸妈去哪儿”第一季来到了宾阳县古...
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