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蒙鸿翔 本报记者 覃世默
从事20多年非法炮竹生产的村民黄伟民,曾是宾阳县新桥镇务本村的“炮头”,去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非炮”实行转产,投资兴办了一个现代化养殖场,自主繁育蛇苗发展农户加盟,为养殖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饲料供应等一条龙服务。
6月19日,记者来到黄伟民的养殖场,只见里面建有各类恒温蛇房、全封闭及半露天蛇房、立体孵化房、蛇栏、冷藏库,还安装有先进的空气能热泵热水机、臭氧消毒、空气交换机、多功能电子监控等设备。
“现在这里养有眼镜蛇、水律蛇1万多条,种蛇2000多条,年销售蛇苗3万多条,年产值700多万元,蛇类产品远销区内外。”黄伟民说,养殖场计划投资15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500万元,吸引70多“非炮”农户200多人加盟,并成立了宾阳县常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自己也由“炮头”摇身转变成“蛇头”。
宾阳作为“炮龙之乡”,鞭炮生产历史悠久。据了解,自明末清初以来,鞭炮生产就在该县的国泰等地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但由于生产条件简陋且不规范,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宾阳县委、县政府把解决“非炮”生产作为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近段时间来,连续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打击“非炮”生产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号称“非炮”生产第一村的宾州镇国泰村基本消除“非炮”生产。
“光堵不行,还得靠疏,让村民有其他的活路。老百姓冒险非法生产炮竹,主要是他们没有其他的就业和致富门路”,宾阳县委县政府对“非炮”生产发起强攻的同时,注重从根本上查摆原因并努力解决问题,着力在引导、服务群众转产上出实招、下功夫,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该县组成近千人的工作队伍进村入户,既排查打击“非炮”生产,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承担对涉炮群众转产、就业等进行帮扶。同时建立县级多部门服务联动机制,建立引导服务炮农群众转产、转业的“绿色通道”。
“我做了几十年鞭炮,整天与火药打交道很危险,年纪大了,也不会其他手艺,想转行又没有其他好项目……”
“我想养蛇,县里在这方面有没有扶持政策?”
“我曾在各地做过竹产品加工。现在我想以毛竹作为原材料,带领群众做竹产品加工。我想了解运输毛竹这方面的一些政策。”
6月13日,宾阳县长朱亚明带领相关部门领导一起,与宾州镇国泰村委村民代表就该村“非炮”产业转产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探讨,逐一为炮农解疑释惑,并对退出并承诺不再进行“非炮”生产的炮农予以资金、技术、政策等扶持,为转产养蛇的群众每户免费提供一定的蛇苗。目前,国泰村委南华村已有20多户村民脱离“非炮”生产,发展养蛇、养龟等特色养殖,实现了就业、增收“两不误”。
新闻推荐
3月底,南方便进入了雨季。清晨的城市风雨交加,城市环卫工人冒着风雨穿梭于大街小巷,清扫,收集,运送垃圾。不管天气如何,她们都是4点钟开始工作,对每天负责清洁的街道打扫两次,把垃圾运到垃圾中转站集中清...
宾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宾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