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群众自发组织师公戏表演
反映婆媳关系倡导孝道是宾阳师公戏一项重要内容
夫妻关系是宾阳师公戏的重要题材
师公戏
■本报记者 梁成龙 文/图
师公戏是一种历史久远,流行于广西的戏剧。师公戏的产生和流传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产生之初与封建迷信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带有诸多神秘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很多地方的师公戏逐渐弱化,一些地方甚至消失。在宾阳县,受地域因素影响,师公戏与地方语言融合,逐渐演变成一种幽默、喜庆的民俗戏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由于宾阳师公戏传承、发展状况良好,戏剧风格自成一派,2010年,宾阳师公戏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公戏源于封建迷信,主要在祭祀丧葬活动出现
关于师公戏的发源时间,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说唐朝始,有说宋朝始,有说清朝始,各有其理据。但根据宾阳县县志的记载,宾阳师公戏最晚在明朝就已经出现。
据古籍记载,早在明末时期宾阳就有“师公”这一角色。在佛、道、师单独主事或合主事某种祭祀斋仪式之后,由师公专职负责“演乐”这个科目,本地俗称“唱古人”或呼“唱师”,今人谓之“唱师公戏”。
师公戏起源于民间封建迷信活动,是在师公(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原始的师公戏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种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舞仪,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发展成为分角色演唱民间故事,称为师公戏。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宾阳师公戏在早期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叫巫师,第二种叫佛师,第三种叫道师。巫师主要职司是奉祀天帝鬼神,为人求福消灾,表演时念咒符跳舞蹈,故又称跳神,均戴各种面具表演;佛师主要演唱人间红事,例如结婚、庆隆社宅等;道师则主要是为白事演唱,如死了人,都要请道师“驱鬼神”。
我国汉文古籍中有“在女曰巫,在男曰觋”的说法,说明在壮族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中,存在着由男性组成的师公阶层,和由清一色女性组成的毕鬼婆阶层。因此,以前演师公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这一情况在改革开放后才发生改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师公戏主要在祭祀活动、丧葬仪式上出现,以唱鬼酬神的形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
现代的宾阳师公戏,题材源于生活语言幽默诙谐
在广西很多农村地方,每逢丧事,都会请来“道公”作法。作法时,五六人负责演奏乐曲,道公穿上特制的道服道冠,用古老的语言唱戏曲,并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在宾阳,这种原始风貌的师公戏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表现形式。
宾阳县群文工作者对巫师、佛师、道师三种形式进行改革,把三种形式戏剧的优势结合,并演变成现代师公戏,又名山歌剧,配有音乐和锣鼓,注入现实主义色彩,表演现代内容。群文工作者还创作了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现代题材和内容剧目,并组团下基层做宣传演出,或将剧本下发至全县各城乡俱乐部或文艺队排练演出。据宾阳县文化馆馆长韦伟斌介绍,现在宾阳师公戏的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很多都是展现人际关系的小片段,如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倡导孝道、弘扬社会良好风气和正能量。
宾阳师公戏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师公戏的特征,那就是语言幽默诙谐。宾阳各地都有一些幽默、搞笑的俚语,师公戏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这些俚语完美结合到戏中。表演时,这些群众耳熟能详、幽默诙谐的俚语常引发哄堂大笑。“和本地方言良好结合,语言幽默诙谐,这是宾阳师公戏深受群众喜爱,并得到良好传承的重要因素。”韦伟斌说。
此外,宾阳师公戏创作者与时俱进,经常创作一些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师公戏。例如在首届宾阳师公戏大赛中,有七八个队伍以清洁乡村为题材创作了师公戏,体现了群众对清洁乡村工作的支持。
师公戏群众基础好,大多数宾阳人都会唱几句
在广西很多地区,由于师公戏跟不上时代潮流,被很多年轻人遗忘。表演、观看师公戏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师公戏渐渐变成一种“夕阳文化”。但宾阳师公戏在民间的发展可以称得上火热。“只要是宾阳人,都会唱几句师公戏。”韦伟斌说,在宾阳县文艺工作者和草根创作者的推动下,宾阳师公戏与时俱进,尤其是其幽默的语言,使师公戏深受年轻人喜爱,大多数宾阳人都会哼几句师公戏的曲调。
据宾阳县文化馆统计,宾阳县有大小师公戏团体超过300支。群众对师公戏也十分喜爱,每逢传统节日、欢庆寿诞、新宅落成、工程剪彩或民间红白喜事,都会邀请师公文艺队表演。
在大批师公戏团体的带动下,师公戏逐渐变成群众休闲娱乐的一种形式。每天傍晚,宾阳县广场、各社区、村落,都有师公戏爱好者在演练、表演师公戏,师公戏甚至成为一种“广场文化”。
2010年,宾阳师公戏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个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县级师公戏。“群众基础良好,戏剧发展与时俱进,这是宾阳师公戏能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主因。”韦伟斌说。
推动师公戏传承发展,政府提供交流展示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宾阳县文艺工作者为师公戏的传承、变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草根创作者也为师公戏的传承提供了群众基础。但在过去20年里,师公戏只是在民间层面发展,没有统一的引导,缺乏专业的交流、展示平台,艺术水平提高缓慢。
去年12月11日,宾阳县举行首届师公戏比赛,来自宾州镇、黎塘镇、王灵镇等13个镇的18支师公戏文艺队身着华丽戏服,以颇具宾阳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俚语及唱词表演了自编自演的师公戏。这场比赛吸引了上千名当地群众自发前来观看,场面十分火爆,这也体现了宾阳师公戏深厚的群众基础。
“比赛让我看到了我们和其他队伍的差距,也学到了其他队伍的表演形式、创新动作等方面的东西,收获很大。”参赛者莫文德表示,比赛不但让队员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从其他文艺队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今后将改进自己的表演。
“像这样的比赛要经常开展。”韦伟斌说,比赛活动提供了展示师公戏的舞台,有利于提高群众参与师公戏的积极性。各支文艺队还可以在比赛中相互学习,提高自己,从而推动师公戏艺术水平的提高。此外,宾阳县文化馆还将派出师公戏资深老师,选择一些水平较高的师公戏文艺队进行艺术指导,推动宾阳师公戏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灵)2月18日晚,双色球第2014017期摇奖,头奖中出24注,单注奖金533万元,分别落户上海5注,江苏3注,山东3注,云南3注,广西、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南和深圳各中1注。二等...
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