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13年4月3日1版微缩图
2013年4月,黎春莲(左)到医院求诊,刘元珍陪伴同行本报记者 宋延康摄
元珍开始忙碌的高中生活
本报记者 程勇可 摄本报2013年9月9日3版报道微缩图
申夫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相机总是形影不离 受访者供图
本报2013年8月15日报道微缩图
留守儿童在妇女之家开设的活动区快乐玩耍资料图
■专题策划:方东云
■本报记者:周志英文艳玉
编者按:
2013年,这些名字曾经感动你我他。
她是甘愿做同窗的腿,背着同学上学,她被称为“南宁最美女生”。刘元珍,心似明镜,用孱弱肩膀撑起同窗求学梦。黎春莲,身残志坚,多年风雨不改勇闯求学路。他是一个可爱、懂感恩的老人。宁波老人申夫,时隔43年,辗转南宁、苏州、宁波、美国,甚至新西兰,只为亲手奉还工友当年的25元炭资。她们勤劳、善良、勇敢、无私,她们是最美的妈妈。宾阳县中华镇113名代理妈妈,不仅照顾400多名留守儿童的生活,更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的成长天空增添了母爱的色彩。
最美女生:虽不能携手但依旧同心
出镜人物
黎春莲,17岁,曾就读于江南区沙井中学,现休学在家
刘元珍,17岁,曾就读于江南区沙井中学,现为沛鸿民族中学新生
报道时间:2013年4月
镜头回顾:因年幼患病,黎春莲双腿不能自由行走,初中三年,同窗刘元珍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照顾她的重任。校园里,春莲要去哪里,元珍就背起她一起走。2013年4月,本报独家报道了这两个女孩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们赞甘做同窗“双腿”的刘元珍为“南宁最美女生”,而黎春莲也因对学业的执著以及对生活的乐观赢得了掌声。
现状回访
去年中考后,两人有了不同的选择,元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而春莲因身体原因,选择在家休养。
2014年的元旦,和煦的阳光照在沙井同乐村,这一天让春莲觉得特别温暖。晚饭时,黎爸爸走进房间小心翼翼地将女儿背出客厅,黎妈妈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新年的第一顿晚餐。“如果妈妈能每天都在家就更好了。”春莲心想。为了挣多点钱,黎妈妈离家到武鸣一家工厂上班,半个月才能回家一趟,聚少离多,春莲总是盼着一家能团团圆圆。
这半年,告别校园的春莲仍对书本充满了渴望,在她的房间里,放着各种名著、教科书以及漫画。17岁还是一个爱幻想的年纪,幻想外面世界的精彩,幻想书本里的童话能不能变成真的。春莲说,闲下来的时候,爸爸会骑着摩托车带她到周边看看,有时候也会到城里转转。一次经过元珍家,她还专门停下来,和好朋友聊上半个多小时。虽然有了各自生活不能常常见面,但情同姐妹的两人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新的一年,春莲希望妈妈能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上班,一家人能够经常在一起;她还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新年计划,“姐姐,爸爸答应我过年后会带我去北京,那里的医院曾治疗过我这样的病例,我一定要去试试。”春莲的话语里,透出一丝欣喜,乐观的她对前面的路充满了希望。
而对于元珍,这一年也是转折。考取了理想的高中,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新的校园生活,高中的学业让她忙碌得连接受采访的时间都很难挤得出来。“有压力,班上同学都很努力,我也不敢放松。”过去的一年,元珍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掌声与赞美,她的事迹从学校到城区乃至全市教育系统被传播,师生之间掀起一股向刘元珍学习的热潮。但“南宁最美女生”的称号并没有让她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反倒是听到别人的夸赞,谦虚的元珍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再做同学,不能天天见面”。尽管这样,元珍还是尽可能抽时间和春莲联系,QQ是她们用得最多的聊天工具。担心春莲在家太闷,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哪天买了最新一期的课外读物,元珍会第一时间和她分享。两女生最爱看的依旧是漫画书,元珍会把收藏下来的每一期漫画放得整整齐齐,一有空就会给春莲送去。
新年愿望:
回首2013年,最想对所有关心她们的人,道一声“谢谢”。2014年,尽管我们的生活轨迹沿着不同的方向走去,但纵使不能携手,却依旧同心。
——黎春莲 刘元珍
宁波老人:想来看南宁这座美丽城市
出镜人物
宁波老人申夫,60岁,寻找在邕恩人
报道时间:2013年9月
镜头回顾:2013年9月,宁波老人申夫给本报写来的求助信中提到,上个世纪70年代幸得工友董玲匿名相助,一家得以渡过难关。时隔43年,老人始终放不下这份恩情,盼着能亲手奉还当年的25元炭资。本报独家刊发报道。仅用8天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辗转南宁、苏州、宁波、美国,甚至新西兰,终于传来恩人董玲的音讯。
现状回访
申夫是一个不服老的老人,他总是在不断学习,每天去老人大学学计算机,这个习惯他坚持了7年。
2013年12月31日,新历年的最后一天,带着南宁读者的惦记,记者再次联系上了远在宁波的申夫。时隔3个月,网络那头的老人,仍有掩饰不住的喜悦。“这是来自南宁的问候,老头子我真高兴。”申夫会上网,他敲打着键盘和记者聊了起来。
申夫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份从董玲娘家回来后,两家人至今偶有联系,得知董玲的哥哥平日讲究烹调,他还将自己拍摄的100多道菜谱的两套碟片送给对方。因为董玲身体不好,这一年应该都不会回国。虽然见不到恩人,但申夫觉得重拾两家的联系,且能不时获知恩人消息,心里已经很满足。
和一般老人爱逛公园、打牌休闲不同,申夫是一个不服老的老人,总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挑战。他有着年轻人都自愧不如的激情,对生活总是抱着美好的憧憬。现在他每天都会去老人大学学计算机,并且坚持了7年。
不过他最大的爱好还是摄影。“有个男孩,今年获得浙江新闻摄影一等奖,还有一个男孩搞摄像,后来成了导演,导了部片子,参赛,得了全国金奖。可他们有时还要我提供题材,有时还借用我的器材,这让我真高兴。”老人自豪地说,原来这两男孩就是他的两个儿子,受父亲启蒙,兄弟俩现在在各自领域都颇有成就。
新的一年,申夫有着许多愿望,他最希望能到南宁走走,看看这座美丽的边陲城市,谢谢那些曾帮助过他的人们。申夫感慨道,“南宁是个好山好水的好地方,今天我更看见南宁人的好”。在我们报道老人寻人的故事期间,申夫每天都在关注事件的进展,他甚至细心到查看南宁气象台播报的当天天气,“你们冒着烈日,忍着酷暑,从工厂、学校寻到退休人员的家,从广西到江苏。老头子真的很感激。”老人坦言,自己渺茫的希望,心底的游丝,幸得《南宁晚报》和许多素不相识的南宁人相助,才顺利获悉恩人下落。“通过这件事,我感受到比刘三姐歌声更美的南宁人的热心。谢谢《南宁晚报》,谢谢所有好心的南宁朋友。”这是一个寻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借着我们的报纸,老人想和所有关心他的人们说一声“谢谢”。
新年愿望:
希望能到南宁走走,看看这座美丽的边陲城市,谢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们。——申夫
“代理妈妈”: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
出镜人物
张清秀等113名代理妈妈
报道时间:2013年3月、8月
镜头回放:2012年4月,宾阳县中华镇赖村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后,张清秀主动请缨,成了“代理妈妈”队伍中的一名。代理妈妈,主要是照料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2013年3月14日经本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受到自治区以及中央媒体的关注。
现状回访
宾阳县中华镇三个村都有了代理妈妈,一共有81名宾阳“代理妈妈”和32名南宁“爱心妈妈”组成,共同一起照顾421名留守儿童。
近一年来,“代理妈妈”张清秀充分利用自己母亲的角色,为留守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关爱和照顾。目前,她是6个留守儿童共同的“妈妈”。
昨日上午,41岁的张清秀一边忙着家务,一边寻思着利用周末带几个孩子出去逛逛。“新年到了,也让孩子们乐乐。”张清秀说,作为一个母亲,她能理解孩子们渴望关爱的心灵,因此尽可能地去关心照顾他们。最近手头上事情实在太多,因此只能往后推一推。
2012年4月,最初只有11名“代理妈妈”,发展到目前的113名,越来越多的妈妈加入到了关注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宾阳“代理妈妈”的出现,让全镇421名留守儿童心灵得到了温暖,生活上得到了照顾。
“这些阿姨经常来照顾我们的生活和关心我们的学习,让我感觉就如同我爸爸妈妈在身边一样。”留守儿童廖秋娟说,这些阿姨的出现,让他们的留守生活生活变得快乐了。
12岁的赖乐彬喜欢叫马秀玉为“干妈”。每周,干妈都会来看她两三次,周末和假期还接她回家一起过,干妈就像妈妈,让她的留守生活终于不再孤单了。
转眼又是2014年的新年,各位“代理妈妈”新年最大的心愿: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妈妈们”的照顾下健康成长。
“我们做的工作其实很容易,就是抽空帮照看一下孩子,关心一下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代理妈妈张小枝说,本来大家都是母亲,照料孩子有经验。张小枝有个2岁多的女儿,做了“代理妈妈”后,事情比以前多了,但作为一个母亲,能照料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母爱,张小枝觉得特别幸福。
“代理妈妈”让留守儿童的天空也增添了母爱的色彩。关爱孩子,她们跟天下母亲一样,做得一手好菜,有空为孩子们露一手;组织孩子们进行文艺表演、讲故事比赛;还成立“代理妈妈文艺队”到各村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做个美丽的妈妈,给孩子们勤劳的形象,承包了30多亩韭菜种植地,作为中华镇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热爱劳动,不怕辛苦,加入清洁乡村的队伍中。
新年愿望:
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妈妈们”的照顾下健康成长。——宾阳县中华镇“代理妈妈”
新闻推荐
医务人员正在给“代理妈妈”宣传相关健康知识本报记者张芳琳摄本报讯(记者张芳琳)昨日,在三八妇女节到来前夕,南宁市妇幼保健院组织医务人员在宾阳县中华镇举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
宾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宾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