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儒供罗儒供亲手制作的毛笔。
本报记者 卢 彬文/图
罗儒供的毛笔不仅在宾阳有名,在南宁的书法圈中也有不小名气。前阵子,第二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预展,罗儒供携带自己制作的毛笔从宾阳赶去参展。得知消息,书法界的朋友纷纷前去捧场。一名从事书画经纪的大姐怕他没带纸,特意送来一叠宣纸;一位本市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也在他的展位上当场挥毫,给他当起了活招牌。
罗儒供在本地书法界这么有名,是因为他制作的毛笔好。罗儒供一生制作毛笔,他的毛笔以“尖、齐、圆、健”四德俱全,达到全国同类产品的顶尖水平,被书友们誉为“神笔”。
说到罗儒供和他制作的笔,不能不提起他的家乡——宾阳县大罗村。大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毛笔之乡,曾经家家制作毛笔,人人懂做毛笔,其毛笔称“宾阳毛笔”或“大罗毛笔”,由于其笔弹性好,书写舒畅,非常受书画家和爱好者的欢迎。一度盛名于桂、粤、滇、黔、蜀。兴盛时,大罗村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全村各家各户都要杀牲隆重纪念造笔先师蒙恬,称之为笔会节。
传说,大罗村的毛笔制作传统还跟狄青有关。当年狄青从北方带来一批能工巧匠驻扎宾阳,从此在这里发展起了一些手工艺。由于大罗村土地较少,该村人便以制笔为生,工艺代代相传。过去还有一村庄专门制作墨。可惜现在墨的生产制作在宾阳已经消失。而执着于毛笔制作者也只剩下罗儒供而已。
罗儒供回忆,他小时候,在大罗村还是有不少村民靠制笔为生。每逢镇上圩日,就有一排排大罗村民摆下的毛笔摊,各地笔商纷纷前来购买。罗儒供家贫,早早辍学,12岁就开始学习制笔工艺,拿到县城里的学校门口去卖。
制作毛笔工艺繁琐,耗眼力,费时多,收入少,原料难以组织,加上毛笔在生活中的运用减少,上世纪80年代后,大罗村的村民逐渐放弃了制笔,改而制作工艺简单、收益更好的毛刷。而年青一代几乎无人愿意学制毛笔,几百年的祖传制笔工艺面临失传。
罗儒供一直坚持制作毛笔,即使是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他说:“如果我不做下去,大罗毛笔数百年的工艺就要失传了。”
罗儒供说,制作一支毛笔需要100多道工序。罗儒供说,制作毛笔是个精细活,一道工序不到位,就会影响整支毛笔的性能。为了将每一支毛笔都打造完美,他都是自己到毛料集散地精挑细选山尖毛(山野兔脊背上最长的箭毛)、黄鼠狼尾巴毛、山羊毛、马毛、牛耳毛、驼毛、猪毛等各种毛料,将不合格的劣质毛一根一根剔除,只留最好的。据说当地有个书法家把他送的毛笔写秃了都不舍得丢掉,因为那笔手感太好了。
罗儒供既精通祖传制作工艺,又学习外地同行的长处,集百家之长。为了制作最好的毛笔,罗儒供广交书画界朋友,常常送笔给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技术。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06年,南宁日报社·南宁晚报50周年庆典暨读者节在宾阳举行,邀请书画家现场献艺。当时,罗儒供带着他制作的毛笔前来,并将一些毛笔送给书画家。回家后他才发现,由于匆忙,他无意中拿了一支刚制好的毛笔,粘笔尖的胶水还没有干。这样的笔如果泡水书写,笔尖会掉出来。罗儒供马上给报社记者打电话,帮他逐一联系那些书画家。因为罗儒供认真做事的态度,他的毛笔声名远扬,众多书家墨客慕名求笔,有些书法家还把他的笔作为专用笔。
和许多手工艺大师一样,罗儒供也面临着工艺失传的烦恼。他说现在村里只有几个老人会做简单的毛笔,工艺都不如他。2012年他成立了毛笔生产企业,打出“儒供毛笔”的牌子,并把村里还懂得毛笔制作手艺的人组织进企业,由他亲自传带提高手艺。可是这些人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罗儒供自己60多岁。这让他有了紧迫感。为了后继有人,罗儒供劝服儿子罗红传跟着学习毛笔制作。罗儒供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把大罗毛笔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谭唐通讯员蒙鸿翔)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是宾阳县委、县政府当前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同时该县也在谋划新思路,明确新目标,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围绕把宾阳县打造成“...
宾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宾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