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宝已满周岁,兄弟俩健康又可爱
■本报记者叶祯
说到龙宝宝,相信《南宁晚报》的读者们都不陌生,这一对早产儿在去年降临人间后,一连串的变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在“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大爱下,这对早产儿康复出院,如今已经一岁零七个月。
回顾 为龙宝宝搭起爱的桥梁
2012年1月28日,一则关于龙宝宝早产后遇到困难的140字的微博让记者揪心。次日下午,本报记者和南宁新闻网的同事、人民网的记者一起前往区妇幼,采访了坚持守卫祖国边境15年的驻藏官兵——龙爸爸徐华彬。
龙宝宝系列报道出来后,不少读者手拿一份《南宁晚报》赶到区妇幼,找到徐华彬送上爱心款;找不到徐华彬的,就把爱心款交给护士帮忙转交。在61路公交车上,有乘客认出了乘车前往医院的徐华彬,一场自发的爱心捐助随即展开,你5元、我10元……
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徐华彬随身携带了一个小本,他将好心人的名字记录下来,等孩子长大了,一一告诉他们听。但在这本子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代号——“梁女士”“唐女士”“红衣战友”……徐华彬说,因为很多人留下善款后便匆匆离开了,因此他只能记下这些好心人的特征。
从1月29日下午第一次在区妇幼看到大毛小毛,到3月31日送他们回宾阳,在这63天里,一份份爱心堆积成的11万多元爱心款,帮助龙宝宝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为了让儿子记住这座有爱的城市,徐华彬将南宁精神——“敢做善成”放在两个孩子的名字中,给孩子取名:徐敢诚、徐善诚。
现状 回家后龙宝宝健康成长
因为这一组系列报道,记者与龙宝宝的父母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她们回到宾阳后,不时通过QQ、手机等了解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龙宝宝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龙宝宝的妈妈曾静说,回到宾阳后,她养成了每天看《南宁晚报》的习惯。由于宾阳没有发行站,无法订阅晚报,她每天都让父亲到报刊亭去购买一份《南宁晚报》。特别是那些刊登有龙宝宝的《南宁晚报》已经被他们一家收藏起来,等两个孩子长大后,再给他们看,让他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今年8月8日,记者前往宾阳县采访时,特意来到龙宝宝的家中看望他们。一进门,两个穿着清凉夏装的小帅哥就冲着记者“呵呵”地笑,已经能走会跑的他们讲得一口白话。
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干,龙宝宝一会拿着瓶瓶罐罐给外婆装辣椒酱,一会爬上床去“蹦极”。曾静笑着说,两个宝宝很调皮,大毛不爱吃东西但长得壮,小毛吃得多却精瘦。一如去年记者看到的那样,大毛带着一点腼腆,小毛则是哭起来就惊天动地的,只是,他们越来越健康了。
昨日,记者电话连线曾静时,电话那边传来了大毛小毛嬉闹的声音,在妈妈的引导下,小毛还冲着电话用白话喊了一声“姨姨”,然后留下一串笑声跑开了。
虽然两个宝宝跟同龄孩子相比,还需要继续做康复,但是对于去年发生在宝宝身上的故事,曾静仍是记忆犹新。借着读者节的机会,她也想再次感谢曾经给予龙宝宝帮助的所有爱心人士和对龙宝宝进行连续报道的《南宁晚报》,希望好人一生平安,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同时也希望《南宁晚报》越办越好。
■新闻回放
1月28日,早产的大毛小毛急需转院治疗,媒体联动,爱心接龙为龙兄弟打开生命通道,区妇幼派出救护车将兄弟俩接到南宁。
2月1日,有关大毛小毛的系列报道引起不少爱心人士的关注,一场爱的接龙在有着“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城市精神的南宁悄然拉开,每天都有市民前往医院捐款。
3月5日,经过一个多月治疗,大毛终于出院了。
3月22日下午4时30分,在重症监护室里待了56天的小毛也出院了。
新闻推荐
南宁建起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目前正逐步推广完善 谁领着低保买车买房一查便知
宾阳县黎塘镇中营社区张榜公示低保户名单本报记者段柳健摄开栏语民政工作涉及居民“生老病死”,涉及特殊人群,是贴近民生、事关群众的工作。为让社会各界、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监督民政工作...
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