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宾阳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罗劲松文图如果不是搜寻到明代古塔承露塔记者

来源:广西日报 2009-11-19 23:2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如果不是搜寻到明代古塔——承露塔,记者完全不知道静静地伴着南宁的横县峦城镇,竟是当年永淳县的县治所在地。如果不去追溯承露塔的身世阅历,古永淳县的一段发人深省的往事,恐怕要淡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立塔

压“龟”锁“蛇”

从横县驱车往南宁方向约40公里,在郁江边盘踞着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镇——峦城。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峦城人更乐意自称为“永淳人”——唐武德四年(621年),便在此处设置淳州(后改为峦州)。宋代撤峦州后,原峦州辖地大部归为永定县。宋元祐三年(1088年),更名为永淳县。原永淳县东南与横县相连,西面与邕宁县接壤,北面与宾阳县相邻。郁江从西流入,向南流出。1952年调整行政区域时,永淳县撤销。

如今要说永淳县的历史,最有发言权的当数那座在郁江边立了上百年的承露塔了。古塔无言,而记者2009年11月中旬在追寻承露塔历史的过程中,却意外得悉了发生在古永淳及古横州(横县)的桩桩往事……

如今的峦城,静静地据守在邕-横公路旁。郁江由北而来,拐个大弯折往西面后,再向南流去。江岸金龟岭上,一座青灰色的古塔,巍然屹立在荒草丛中。塔高39米,塔身7层。塔内夹墙有螺旋式石阶梯蜿蜒而上,可惜年久失修,第二层以上的石阶已经基本毁损。塔门上方“承露塔”三字,古朴沧桑。

带记者前往探塔的三轮车夫老王,已经年过五旬,一路走一路感叹:小时候,常常和邻家小伙伴一起去爬承露塔抓鸟,一晃几十年过去,人已经老了,承露塔却还是那样子……

说起承露塔的始建者,峦城老一辈的人至今还记着明代那位“父母官”的名字——童时明。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浙江进士童时明奉旨到永淳县任职前,几任县太爷均只顾榨取民脂民膏,中饱私囊,闹得民不聊生,抗租抗税斗争此起彼伏。为此,永淳县每一任知县都“官位不稳”,一年半载就会被免职、降职或远调他地,几乎没有一任知县任期能延续到三年以上。

奉调到永淳县任知县的童时明,对水利、地理、风水颇有研究,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视事”。“视事”时,这位新来的县令没有半点威仪,总是像个“风水先生”一样到处游山玩水。没有多久,不大的永淳县全境就基本被他走了个遍。

就在永淳县百姓感叹走了贪官又来了个“风流浪子”时,有人发现,这位县太爷对县城郁江边高村附近那座小山冈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终日若有所思地在江岸边、山冈上徘徊,全不顾住在山冈附近的高村人素以“民风剽悍”著称,随时可能对“官家人”进行袭击。一天,童时明终于召集手下及县里一批士绅发话了。在他看来,永淳县衙府所在地地势低,而郁江边经常“滋事”的高村所伴的那座山冈酷似一只乌龟,是块“金龟地”。离金龟地几百米的另外几座小山丘,蜿蜒曲折,恰似一条大南蛇,是块“南蛇地”。龟和蛇居高临下,面朝永淳县衙张开大口,虎视眈眈——此乃大凶之相。童时明认为,要让永淳安定下来,须在“南蛇地”位置上建一座亭子,锁住南蛇。在“金龟地”位置上建一座宝塔,镇住乌龟。这样一来,塔在永淳县城西面,当日出东方时,塔影西斜,寓示永淳开门大吉,紫气东来;当日落西山时,塔影东斜,寓示永淳关门锁蛇头,平安无事。

于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一座五层八角的锥形宝塔在郁江边立起来了。建成之日,童时明将塔命名为“承露塔”,并欣然提笔,撰写了一副对联:

天外瑶台承玉露

云间琼树起金鼇 

横批:

天南福地

据资料记载,童时明此招还真灵!永淳县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其实,查一查永淳老县志等资料,便可知当时出现的这种“安定团结”局面,并非承露塔的功劳,而是童时明开明施政的结果。出身贫寒的童时明,在任永淳知县后,吸取前几任的教训,清正廉明,体恤百姓,一面上奏减免了当地百姓过重的赋税,一面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终于在他任内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修塔

“垂成而毁”

明代所建承露塔,究竟存世多少年,目前没发现确切记载。按清同治年间永淳进士杨怀震所撰《重修承露塔碑序》记载:承露塔建成后,“阅二百余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承露塔已相当颓败,因而永淳人“舍其旧而谋其新”,开始商议重建承露塔之事。不料,正当各方积极筹款备料准备动工时,重建之事却“垂成而毁”,半途而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变横生”。这里所谓的“世变”,有关人士认为指的就是当时发生在永淳一带的抗租斗争,这场斗争最终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李文彩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永淳、横州一带发生百年一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佃东却依旧催讨粮债。清咸丰元年(1851年),永淳十三屯佃户率先发起抗租斗争。永淳狮子塘村壮族农民李文彩随之率众于永淳平朗圩起义,几经周折,最终投奔太平天国将领李文茂,加入了太平天国在浔州建立的“大成国”,得授“陆路兵马大元帅”头衔。

清咸丰七年四月(1857年),李文彩率军攻下横州。五月下旬,乘胜前进攻克南宁,随即将南宁府改名为南安府,横州改名为槎州,永淳县改名为峦城县。

清政府火急调两广清军进逼南宁围剿。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李文彩明智地撤出南宁等地,前往贵州投奔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1864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身亡后,李文彩仍率部转战黔东南地区。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文彩兵败贵州牛塘,从此销声匿迹,“不知所终”。

李文彩兵败后,永淳县县令等一干官员才安下心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相关人士“谋重建”承露塔。这次重建,又仿照当年童时明之举,重新相了一回风水。结果认为郁江边的龟山是风水宝地,而童时明所建之塔,虽靠近金龟,却只是压住了龟嘴,未能将龟山彻底镇住。而且塔身只有五层,重量不够,以致“金龟动,乱哄哄”,酿成“李文彩之乱”。这次重建,一定要移动宝塔位置、加大塔身重量,稳稳地镇住龟身。于是,决定“相地形之利”,将塔址后移,立塔于龟山上,寓意“镇金龟保安宁”。是年冬十二月动工,翌年秋九月落成。据记载,此次重建承露塔,共用去青砖34.9万块,耗资“通计金钱五千贯”。到光绪二年(1876年),承露塔又进行了第三次维修。

维修后的承露塔,高39米,七层八角,底宽须24人才能合抱,塔壁厚24隅青砖。塔门南对郁江,门两侧花岗岩上镶嵌有童时明所题、道光二十六年重镌的对联,笔力遒劲。

寂寞

知音何在

让明代童时明、清代几任县令始料不及的是,他们为挽救明王朝、清王朝苦心孤诣建造起来的“风水宝塔”,最终没能保住封建统治的平安,却成为令人赞叹的“永淳八景”之一,成为此后峦城民众郊游观览江景和登高眺远的好地方。一位峦城人曾撰文赞叹:

承露塔以其“影作玉龙盘郁水,势凌银汉壮峦州”的英姿,与附近的榜山、鹿岭、雷峰诸胜“列秀争雄于江之南北”,引来历代文人墨客“把酒赋诗,流连永日”,领略“四壁山光环水外,一天星象聚窗中”的美妙;品味“力挽回澜鳌负稳,俯窥平野鸟飞低”的内涵;享受“吟成不觉归来晚,清影迢迢送马蹄”的乐趣。何等舒爽!何其惬意!美哉,承露塔!

须晴日,登临宝塔,东望见峦州。近看商业新街绵长繁华;乡镇企业厂房林立;峦城公路桥飞架郁江。远眺高速公路贯穿六景工业园区;黎钦铁路火车嘶鸣。壮观景象如扑面江风,给百年古塔吹拂新时代气息。妙哉,承露塔!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横县境内唯一一座古塔,虽已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承露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内外已是伤痕斑驳。塔内原有的木层梯架,早已片木无存。塔顶葫芦于1974年遭雷击,崩塌了一大块。塔基夹墙内螺旋石阶梯,二层以上均已崩塌。胜景不再,如今连峦城人都没有兴致再到塔边来游玩了。

金龟山上,荒草萋萋。寒风中,古韵犹存的承露塔孤独地面对着涛涛不息的郁江水。它是在思念着当年那位童县令?还是在期盼着新时代的知音?

新闻推荐

桂中重大工程获中央支持二十五亿

本报北京讯(记者/唐广生)作为全国10个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区之一,5月19日,自治区政府与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签署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用于广西桂中农村...

宾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宾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本报记者罗劲松文图如果不是搜寻到明代古塔承露塔记者)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