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高洁/文 余中华/图
在营山县凉风乡金石村采访,一派美丽田园景象尽收眼底: 宽阔的水泥路入户, 长势喜人的花椒产业园, 专业的养殖场……很多人想不到的是,2014年, 金石村还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16年, 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与金石村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眼前的这一切,正是双方联合脱贫攻坚的成果。
基础建设 方便村民出行
1月22日上午,沐浴着冬日暖阳,记者驱车来到地处半山腰的凉风乡金石村。田间地头,不少村民正忙得热火朝天;成片的花椒产业园一眼望不到边,许多村民正在对花椒树进行修枝。
凉风乡金石村属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传统产业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种植业和生猪小家禽养殖业为主,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等。2014年, 金石村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23户、76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2014年下半年,该村由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营山支行联系帮扶。
金石村多年来长期无村活动中心,为解决这一难题, 省干函院耗资45万元,建成200平方米的村活动中心、 村三委办公室、村文化室、村文化院坝等。村活动中心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为使村活动中心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县广电公司给村活动中心和23户贫困户安装了网络,实现了网络全覆盖。 县文广新局在该村实施“村村响”工程,分别在村活动中心安装4个广播,在每个组安装1个广播, 方便村民及时了解信息资讯。
道路不通,一直是制约金石村发展的绊脚石。省干函院出资75万元,着力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目前,金石村主道公路硬化5.5公里,新建进村道路500米,实现了乡村公路入户全覆盖。
产业富民 村民生活有盼头
为了让贫困户过上幸福生活,2016年,金石村党支部发起成立营山县凉风乡金石蔬菜专业合作社。全村所有贫困户参股,与省干函院后勤处联系,由学院收购凉风乡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学院。除留存村集体经济收入外,其余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每年贫困户及部分非贫困户实现增收数百元。
同时,金石村脱贫奔康产业园成立,也给贫困户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通过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贫困户全部入园。今年50岁的唐新民, 就是入园的贫困户之一,他家中有5口人,以前所有收入来源仅靠做零工。他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跟以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除今年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分红800元,他妻子还通过担任村上的公益岗位, 每个月有300元的收入,加上平时在花椒园上班,每天能多收入60元,总收入比之前翻了番。
为解决金石村长效产业发展问题,省干函院帮扶投资10万元发展村集体产业。通过引进外来业主, 以承包土地的方式,将金石村三、四、五组规模种植花椒300余亩,预计3年后可实现全村人均增收3000余元。
除此之外, 由金石村四组村民唐俊华发起成立的唐门养殖专业合作社, 通过置换、承包等形式取得土地,建起了生猪养殖圈舍。目前,圈舍存栏300余头,2017年村集体利用扶持产业周转金入股10万元, 实现村集体每年分红6000元。
文化扶贫 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为了让村民有更丰富的业余生活,省干函院结合优质的师资、教学、文化资源,对贫困户适时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爱心、送温暖”活动。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对金石村的村民开展“农民夜校技术培训、文化艺术三下乡、暑期支教、精神文明新农村打造” 等特色教育文化扶贫活动, 发动贫困人群主动投身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让贫困户的观念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30岁的王玮是省干函院去年下派到金石村的第一书记。“必须全身心投入进去, 带着感情去扶贫, 这样才会事半功倍。”王玮说,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激励着他, 也是他奋斗的动力。 要把“做群众的贴心人”作为首要宗旨,以创新精神谋事、干事、成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 利用各种社会和人力资源,为老百姓谋实事,才能强力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
如今的金石村,摘了“穷帽子”,造了“聚宝盆”。3年时间, 金石村实现了全面脱贫,还吸引了农业、养殖业投资。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5日,重庆市营山商会的爱心企业家携手营山县晨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来到东升镇盐井小学、新店镇照珠小学和...
营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营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