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是营山县纪委干部晏良华的一大爱好。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冬日暖阳》《陵江残梦》,中短篇小说集《暴雨之后》等一部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力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深受读者好评。
2018年底,晏良华长篇小说《陵江残梦》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一大批文艺界知名人士参会,研讨作品。近日,笔者采访了晏良华,听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作家学者研讨《陵江残梦》
2018年12月22日,由《西南作家》杂志社、营山县文化和广播影视局、营山县文化馆共同举办的晏良华长篇小说《陵江残梦》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沫若艺术院和巴金文学院举行,《四川文学》原主编牛放、《西南作家》杂志社社长黄锦平等,以及来自江西、内江、隆昌、绵阳、威远等地作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不少作家、学者认为,长篇小说《陵江残梦》以作者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用非同寻常的视角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语言,折射出底层民众的情感状态、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作品发人深省,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
大家一致认为,这部小说结构精致、情节曲折、格调优雅、语言流畅,具有多彩性、厚重性和可读性,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作家们既肯定了作品的成功之处,又不回避作品存在的问题,甚至有针锋相对的辩论。”晏良华表示,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是一次文学盛宴,也是鼓舞他扬帆起程、再创佳作的一次动员会。
丰富的基层阅历成写作素材
晏良华热爱文学多年,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爱。“1985年,刚刚走出中学校园的我还不满19岁,一个对未来、对文学充满梦想的年龄。”晏良华说,当年,营山县文教局组织编辑出版一本反映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集,“非常荣幸,我的第一篇小说《月儿,好圆》被选中。”
后来,在编辑的指导下,晏良华对文学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启迪、新的收获。陆续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在报刊上发表。
“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987年参加工作起,我在基层工作了30多年,营山很多乡镇都留下过我的足迹。”晏良华说,由于长期扎根基层,自己养成了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习惯,成为了一个熟悉农村生活、善于洞察社会人生的人,这也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石。
2012年,晏良华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与其他文学爱好者发起成立了营山县作家协会,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找到了一个交流平台,极大地激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写出更有美学价值的作品
晏良华说自己领悟到写小说的“秘诀”:要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他长期生活在基层,对农村生活最为熟悉,尤其是对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基层人抱有深切的同情。于是,他以独有的眼光和自身体验,将周围的人和事,演绎成小说。
“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对于作者而言,更需要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更需要静下心来写作。”晏良华表示。
2012年至今,他已有《村长的手机会唱歌》《暴雨之后》《冬日暖阳》《陵江残梦》等多部小说问世。晏良华始终坚持关注社会底层,关注人性。他的作品感情真挚、刻画入微,颇受业内人士和读者好评。
小说《村长的手机会唱歌》在“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二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散文《那一片槐树林》获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第二届玉龙艺术奖散文组一等奖。由短篇小说《二毛和丫丫》改编成的微电影,获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微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摄影3项提名奖,还荣获中国国际微电影节最高奖金羽翼奖项最佳观众好评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郭宪伟说:“晏良华是一个善于将故事变成小说的人。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传统叙事的方法,却又融入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手法,甚至网络小说的元素,且融合得不露痕迹,于朴实中见奇异,冷凝中见深邃。”
谈及今后的创作方向,晏良华表示:“我每写一部小说之后就会总结思考,今后创作要挖掘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做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作品不仅要含蓄,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新闻推荐
◎李开武在营山县城一环路北段西北侧丰产乡龙马村境内,有一座形如卧龙的山峦,与一环路呈倒“丁”字形状。山势南北走向...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