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文/图
“我在干洞村代课35年,其中32年在山洞旁度过。 现在很多孩子已经走向祖国四方八面,成为栋梁。”昨(3)日,营山县明德乡干洞村代课教师刘浩提起自己的教育生涯, 无比高兴。从这里每个孩子的成长,他感受着时代的巨大变迁。如今,这种变化慢慢影响他的家庭,他说自己已“苦尽甘来”。
“山洞学校” 与时代紧紧相融
今年53岁的刘浩高中毕业那年刚刚18岁, 就在干洞村村小成为一名代课教师。 这个村是明德乡最偏远贫穷的山村之一,村民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存在。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外出务工,不管自己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他们都会坚持送子女入校读书。当时,村里很多留守儿童无人照料、也无力照料,教孩子们读书,这是刘浩代课生涯的价值所在。
依山傍洞的几间破旧村舍被充当教室, 见证刘浩倾注的半辈子心血。“当时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多, 有文化的人外出闯荡,机会更多。”刘浩说,村小的公办教师一个个来来去去, 为了留守学生的未来,他选择了留下来。
刘浩的学校被村民称为“山洞学校”。这所学校鼎盛时期有三四百人。“山洞学校”离县城100多公里,目前正在修路, 双车道的县道和单车道的村道同时动工, 这里交通闭塞的局面很快就要被打破。
村小设施十分简陋, 刘浩在此穷尽自己的心血。他的“山洞学校”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广州一家爱心企业的关注。这家企业老板捐出了一笔现金, 在山洞外100余米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幢砖混结构的坡顶小楼房,作为新教室。从此,“山洞学校”时代结束。
“这个企业是改革开放中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老板对国家和社会充满感恩之情。”刘浩说,如果没有这种率先富起来的企业, 干洞村很难为孩子们建成这样的美好学堂。
巨大变化 迁入崭新教室
时代的巨变,也让远离市区的刘浩感受深刻。 目前, 他的新教室已经投用了3年。村委和驻村的第一书记,也都在这个学校内借地办公。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刘浩专门为孩子们量身设置了有益锻炼的课间时段。这时候,孩子们可以打球、做操、三五成群地玩耍,学校已添置了一些简单和种类多样的体育器材。
望着孩子们天真烂漫、 充满朝气劲头,刘浩心底十分快乐。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山外的志愿者、教师、爱心人士,也常常来到这里支教。他们把新的见闻、新的教法、新的梦想,都带给了孩子们。“外面世界变得精彩了, 也在一点一滴地带动偏僻山村教育的改变。”刘浩说。他不会忘记,在很多年前,教室前面就是悬崖,一旁是一个山洞。 教室是穿斗木结构房屋,分上下两层,部分墙壁已经破烂。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山洞里拍球、跳绳,这块小平地是孩子们课间活动的唯一场所。“学校修建于1972年,也是我的母校。我对这所学校有很深的感情。” 刘浩说,在这所山洞边的小学, 他已坚守了30余年,送走了一批批山里娃。
刘浩现在教小学三、 四、 六年级3个班,共11名学生。“这些年,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经济条件好转后,纷纷将孩子转到乡上或者县城学校就读, 生源越来越少。但只要有孩子,我就要教下去。因为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刘浩说。
孩子长大 感叹时代越来越好
“我一直是代课教师,虽然收入微薄,家境贫寒,但是却成全了家庭的稳定。”刘浩说,他农闲时教书,农忙时下地干活,支持务农的妻子,把一双儿女辛苦养大。 刘浩的儿子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在部队表现不错,复员后在重庆安家落户,现在已经育有小孩。刘浩的妻子于是放下家里的农活,到重庆去帮助儿子带孩子。刘浩的女儿目前刚刚大学毕业,等待实习期满,她也计划在重庆就业。
“可能也正是看到我的收入不高,我一双儿女从小就听话懂事。” 刘浩说,特别是女儿,不但学习用功,平时也非常节约, 从不乱花钱。 两个孩子都有韧力读书。儿子虽然没有读大学,但是他为人处事的观点和看法,一点儿也不马虎。
一滴水里看世界。刘浩说,他自己的命运与家庭的变化, 都与整个社会40多年的发展变化大局分不开。 他希望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好,时代也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11月29日,记者从营山县关工委获悉,该委从2015年9月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普法教育活动,通过近年来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工...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