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城向东北50余公里,有一处群山,状若海中蓬莱,被誉为太蓬山,杨贵妃终老于此的传说在这里流传千年。太蓬山下曹家岭,9名平均年龄60岁的农民联手组建了“党员先锋突击队”,帮助全村百姓决战脱贫,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脱贫之歌”。
“请不来工程队,我们自己干”
9月3日,艳阳高照,太蓬山郁郁葱葱,山下曹家岭上,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大伙儿加把劲儿,晚上再多干1小时,过两天要下大雨,争取在大雨到来之前把瓦盖上。”顺着梯子,陈刚强爬上房顶,一边将手中的木板钉在房梁上,一边对身边的几名队员说。
“这是土墙房,肯定淋不得雨,你不说我们也要加班加点。” 蒲永良接话道。
这是记者在太蓬乡团包村5组村民陈平义家看到的一幕,他家的房屋正在进行危房改造,党员先锋突击队的队员们全力以赴抢抓工期。
团包村是太蓬乡的偏远村,山高坡陡,基础条件落后。全村人口不足1000人,有贫困户39户、158人,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 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家中。近几年,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团包村,激发了老百姓脱贫的斗志。今年,团包村共有22户村民房屋进行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四类重点对象12户。
“我们先后找了不少工程队,要么要价太高,要么嫌路远,都不愿来。”团包村党支部书记曹登权说, 没有工程队,34户村民危房改造的工作就无法进行,“我们拖不起,也等不起。”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 曹登权提议,“请不来工程队, 我们自己干怎样?”曹登权的这一想法, 得到了村主任陈刚强、村监委主任蒲永良的一致认可,“自己组建工程队,自己进行危房改造。”
陈刚强第一个站出来,随后蒲永良、曹国荣、曹干国也站出来,其他几名村民也加入其中,一共9个人,其中5名是党员。于是,团包村党员先锋突击队成立了。
“我是党员,必须在现场战斗”
党员先锋突击队成立后,按计划分任务,有序开展工作。陈刚强和蒲永良负责项目推进和工程监管等具体施工工作,曹登权和驻村干部负责处理村上的大小脱贫事务,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
“别看突击队只有9个人,但是大家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砖工、有的会木工、有的懂电工。”曹登权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家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强大合力。”
老支书曹国荣, 本可在家安享晚年, 当村上决定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时,他义不容辞加入进来。“我是一名老党员,村上需要我,我一定要站出来。”
9月3日当天,正好是陈刚强的生日。“虽然今天过生, 但依然不能休息,要和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完。”陈刚强说:“我是队长,也是党员,必须要在现场和大家一起战斗。”
今年5月的一天夜里, 蒲永良从消水镇上办完事回家途中,一不小心撞上石头,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摔断了4根肋骨。 在营山县人民医院治疗了7天,医生建议他休息一个月。 但他仅休息了10天, 又冲到危房改造的第一线。“突击队哪个不是伤痕累累, 我也不能拖后腿。”蒲永良说。
从今年5月开始, 党员先锋突击队队员抢晴天、战雨天,帮助村民改厨、改厕,进行房屋维修加固, 力争在8月底前将全村贫困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成。 目前,22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完成20户。
“他们是团包村最可爱的人”
太蓬乡党委副书记陈实是团包村的驻村干部,对这支党员先锋突击队,他赞不绝口。“大家不怕苦、不怕累, 把贫困户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按时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在工作中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这支9人的突击队,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有51岁,他们在脱贫攻坚最艰难的时刻站了出来。 他们是团包村最可爱的人。”提起这支队伍,太蓬乡党委书记彭壶给出了这样的赞誉。
突击队走到哪里,总会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要不是有他们,我还要住在危房里。” 看着眼前即将完工的房屋,陈平义对这支队伍充满了感激。
身为队长的陈刚强说,突击队成立有4个月了,大家比以前更有干劲、更有激情。“团包村党员先锋突击队,将要继续干下去,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陈刚强说,即使脱贫攻坚的任务完成了,队伍也不解散,继续为老百姓做实事、解难事。
在陈平义家采访时, 记者看到一面印着“党员先锋突击队”的鲜艳红旗迎风飘扬。这面旗子,飘扬在团包村、飘扬在太蓬山上、也飘扬在营山脱贫大会战的最前线。
记者 杨晓江/文 彭杰/图
新闻推荐
近年来,营山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全县存栏肉牛5.24万头,今年上半年已出栏肉牛1.06万头,肉牛产值达1.06亿元。每到夏秋...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