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营山新闻 > 正文

“我与儿童文学的不解之缘”———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营山籍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

来源:南充日报 2018-07-02 02:31   https://www.yybnet.net/

人物名片

张国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营山县老林镇走出去的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他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散文研究创作, 写出了《老林深处的铁桥》《拐弯的十字街》《红丘陵上的李花》《许愿树上的叶子》《梧桐街上的梅子》等一批“南充味”小说。

儿童小说 《拐弯的十字街》 荣登全国优秀畅销书榜,他本人获评“中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

●彭杰 颜庆

“南充是我的出生地和儿时生活的地方,这里保留有我最美好的儿时记忆,始终割舍不断。”张国龙说。今年6月,他的长篇小说《无法抵达的渡口》正式出版,这部小说把人物环境放在了营山黄渡,以前他从老林镇到县城去,每次坐客车都要经过黄渡,那里依山傍水,还有小船,是给他最初诗意的地方,因此对那些山山水水一直情有独钟。

6月4日,本报以《张国龙:山沟沟里走出的儿童文学家》为题,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国龙进行了报道。很多读者很想了解张国龙与儿童文学之间的更多故事,以及对儿童文学的一些独到见解。为此,记者日前对张国龙进行了专访,他表示:“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今天的我;如果我不继续阅读和写作,一定不会有更好的我。”

A 谈成长

写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我倒是很有信心

记者:回首童年时代,现在的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张国龙:我在6到9岁的时候,父母把我寄养在大巴山里的通江县叔父家,那里有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每天上学我和堂姐要翻过两座山头。夏天,山路两旁的溪沟里常有毒蛇纳凉、洗澡。我们提着棍子,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地敲敲打打。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回到父母身边,我有个表兄(年龄和我母亲差不多大)在文化馆工作,我开始从他那儿借书读。读过《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最喜欢岳飞。还读过《封神演义》,喜欢雷震子。看过《铁臂阿童木》的连环画,阿童木是我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卡通人物。

记者:什么样的缘起,让您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道路?

张国龙:感谢我的师兄、著名儿童文学家杨鹏,他曾提醒我:“写散文是需要人生历练的,但你有童年记忆、中学生活嘛,那就是你现成的写作资源,你不妨先写写儿童文学?”写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我倒是很有信心。1998年暑假的一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写成了我的第一篇儿童小说《怎么回事?》,不久写了第二篇少年小说《爸爸,您别泄气!》,均刊载于《儿童文学》“佳作”栏目。

2003年夏,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入学考试,并有幸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2006年博士毕业,我留校任教,在该校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讲授“儿童文学”课程,目前已发表了上百篇儿童小说,并结集出版了长篇少年小说单行本20多部。

让孩子们读到高品质的儿童文学,无疑会为他们铺好心灵的底色。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我得以时不时远离成人世界的喧嚣,回归纯粹、简洁的少年世界,给疲惫的心灵洗个澡。我认为,儿童文学简单而不简陋,单纯而不幼稚,快乐不失厚重,唯美而不虚饰,阳光而不避苦难。

B 谈儿童文学

用我的文字,铺一条通向儿童心灵深处的小路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你在中学时代就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萌芽?

张国龙:初二那年暑假,邻家上高中的“叔叔”告诉我,他在写诗。夏夜,我们常常在屋后的小山坡上纳凉。他给我背诵他写的诗,我觉得很美。没过多久,我告诉他,我也想写诗。从此,我摸爬滚打在文学之路上,痴心不改。而“叔叔”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现在在成都生活。

记者:从事儿童文学写作,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洞察想来也是很深的?

张国龙:我想,现在的孩子最排斥的应该是成年人板起面孔“说教”。他们最需要的是“知己”,一个能够读懂他们心灵颤音的“良师益友”。我一直认为,童年和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没有安全感的时期。尤其是当他们面临生活的“非难”时,他们往往无力自救、自助。如果得不到及时、真切的呵护,他们就难以茁壮成长。因此,我一直尝试着用我的文字铺一条通向他们心灵深处的小路。

记者:您的作品多为刻画当代少年的生活。您是怎样获得这些选题、素材的?

张国龙:虽然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孩子所面临的成长环境不同,但他们心灵律动的轨迹是大致相同的。我常常以我少年时的心境去感知当代少年的悲欢,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报刊、电视上所讲述的有关少年的故事,常常让我感动。从我那些当中学教师的同学那里,我获取了不少创作的灵感。有时候,我会参加他们的班会、郊游。今年5月,我就到营山县金华希望学校,搞了一场互动活动,和少年们亲密接触,我会从这些活动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C 谈近作

泥土气息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源泉

记者:今年6月,您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无法抵达的渡口》出版,最初的书名您用了营山的地名“黄渡口”?

张国龙:我一直想以营山的黄渡为背景写一部小说,那是一个水乡,是最初给我诗意启蒙的地方。我的老家在营山县老林镇的一个洼地里,那里多山、少水,第一次乘车经过水乡黄渡,感觉那里非常美。所以,我最新的这部长篇小说就取名为《黄渡口》,后来出版社把名字改为《无法抵达的渡口》,认为在读者的情感上更能引起共鸣。

记者:小说《无法抵达的渡口》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张国龙:这个小说写了被拐卖的孩子,从幼年到少年的成长经历,串联起来他被工人梁丽珍、谢曼玲、警察庄智勇等好心人帮助、救助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社会正面力量对一个失去亲人庇护的孩子的帮助所呈现的温暖。我也试图从一个被拐儿童的成长故事,上升到关于人的心理故乡与精神故乡的寻觅与失落所呈现出的感伤和无奈。

记者:读您的作品,总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小说《无法抵达的渡口》也不例外。

张国龙: 若你没有乡村经验,去写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肯定有隔阂,很难写好。我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多年,但我骨子里始终在回望乡村。真诚、善良、质朴、不玩心计,这是大多数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身上的泥土气息。泥土气息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他创作的源泉。我很幸运,我觉得我一直保持这份气质。

新闻推荐

《妹妹,我要为你捐骨髓》追踪爱心守望生命奇迹 手术费已筹集近3万元

5月31日,本报《妹妹,我要为你捐骨髓》一文,报道了营山4岁小女孩罗嘉雯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为了挽救她的生命,其9岁姐姐罗...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与儿童文学的不解之缘”———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营山籍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