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次回老家,看到农村春耕生产新气象,我感到很欣慰,也有了一些思考……”4月17日,“春耕日记”的作者翟建国,向笔者吐露了他的新打算,“将来我想回乡创业,与人合伙在消水镇新渡、湾滩等村流转成片沿河坝的土地,规模种植优质水稻、蔬菜和花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
翟建国告诉笔者,他今年39岁,中专文化。2001年外出务工至今,曾在一家农业公司的茶盘循环产业园工作了3年,积累了一些从事现代农业的经验。今年春耕时节,他回村帮着家里搞生产,在田间地头的所见所闻令他既感慨又欣喜,情不自禁写下了数篇“春耕日记”。
作为一名既熟悉乡情,又在外闯荡多年的消水镇人,翟建国认为,家乡应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发展生态农业。在打破传统种养模式的基础上,最好能引入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用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形象,用互联网开辟市场,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特约通讯员 彭杰)
新闻推荐
“我们都晓得,如果树长歪了,就需要园丁去扶正,长出多余的枝杈,就需要进行修剪,树苗才能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这,其实就是教育。孩子是一棵小树,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引导来扶正……”近日一大早,营山县...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