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为贫困村引入产业还远远不够,关键要让贫困户融入进来。
从营山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水泥村道向南行驶7公里,就来到了道林村。离邓鸿志家不远处,有两间大约150平方米的圈舍,这是邓蛟龙回乡帮扶修建的两个养鸡场,目前经营者是邓鸿志。
早在邓蛟龙修建养鸡场时,他就作出一个决定:让村上的贫困户参与进来,有能力的甚至可以直接管理养殖场。多年经营企业的经历,让邓蛟龙对扶贫有着新的认识——仅仅为贫困村引入产业还远远不够,关键要让贫困户融入进来。
面对记者采访,邓蛟龙坦言,当前不少地方虽然引进了致富产业,但贫困户参与度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老百姓思想相对保守,不敢轻易尝试。而打破这种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百姓身边的能人带头干起来”。
今年32岁的邓鸿志之前有过养兔的经历,在邓蛟龙回村帮扶后,他曾多次与邓蛟龙交流自己对农村养殖业发展的看法。邓蛟龙认为,邓鸿志的想法适合当前农村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于是,2016年上半年,他决定将两个养鸡场交由邓鸿志经营。
培育鸡苗、防疫消毒、拓展销售……半年多时间,邓鸿志已经对经营养鸡场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2017年春节前夕,先前的几批鸡大部分已经销售出去,邓鸿志从中直接获得收益4000多元。最近,邓鸿志在与邓蛟龙商量后,正在撰写一份关于种养殖业综合发展的规划报告,准备将邓蛟龙在道林村建设的生态养猪场、养牛场、果木种植等融为一体进行规划。
“我一定尽全力干好,早日过上幸福生活。”如今,邓鸿志满怀信心。他说,接下来将与村上有意愿发展种养殖业的村民一同探索脱贫致富路。
责任:
每当有人称呼他为“邓委员”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该如何担起扶贫重任?
在南充,53岁的邓蛟龙算得上一位知名人士。他经营的四川润丰肉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在南充本土企业中名列前茅。很多时候,邓蛟龙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会提到“道林村”。显然,从小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长大,邓蛟龙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
“当初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应该回来做点事。”谈及自己小时候对家乡的印象,邓蛟龙用了一个词形容——“爬坡上坎”。地处深丘地区,道林村地理自然条件较差。高中毕业后,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困境,邓蛟龙四处闯荡、探索致富之道,1994年在积累经验之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经营之路。1998年,他通过市场分析,认为南充有丰厚的生猪资源和成熟的经营市场,加上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食品加工行业,便独资购买了营山县肉类联合加工厂,组建成立四川润丰肉食品有限公司,从事畜禽肉类加工和经营,固定资产很快就达到1.5亿元,企业生产能力达到年宰生猪100万头。无疑,邓蛟龙是道林村走出去的成功者。
不过,在道林村,邓蛟龙的老家依旧是土墙砖瓦平房,与20多年前的样子一样。不少人疑惑:“挣大钱了,为何不将自己的房子重新修建?”对此,邓蛟龙的回答是“不能忘本”。而他90多岁的老父亲邓政权时常念叨的那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更加坚定了他要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
除了对家乡的情感外,邓蛟龙决定回乡帮扶,还源于一份责任。从邓蛟龙的简历上看,他不仅是省政协委员,还是南充市政协、营山县政协常委。他告诉记者,每当有人称呼他为“邓委员”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紧接着又会陷入思考: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该如何担起扶贫重任?
回村帮扶前,邓蛟龙对道林村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特别是对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详细了解。如今,道林村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成功迈上脱贫致富路。面对媒体的镜头,邓鸿志的父亲指着刚刚修建好的新房,感激道:“多亏了邓总的帮扶!”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记者李双早实习生杜滨洋)春节期间,重庆市丰都县某公园内大型游乐设施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2月19日,记者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南充市在第一时间下发了紧急通知并启动了对游...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