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侏罗纪公园》中6500万年前的庞然大物是怎样从化石变成栩栩如生的恐龙?答案是需要恐龙修复师的一双妙手。
朱松林是重庆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主任、研究员,也是全国著名的恐龙修复专家。作为恐龙“美容师”的他,把恐龙化石从地下挖出,用最细只有0.2毫米的工具对化石进行精雕细琢。短则1年,长则3年,方能修复一条恐龙。40年间,先后有200条恐龙在他雕琢下“生还”。就连国外的恐龙在出土和修复过程中遇到难题,也会请他前去指导。
“我就是一个工匠。”朱松林说。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朱松林的恐龙修复车间内,刺鼻的粉尘、化学气体在空气中氤氲,切割机、电钻声不绝于耳。有时为了修复恐龙,朱松林一天要十多个小时把自己封闭在此。为了提神,40年来他不停地抽烟,有时一天要抽3包。
重庆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都是朱松林修复的。
朱松林和一只修复好的恐龙头骨。
入行
恐龙完整头骨最珍贵
朱松林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曾当过重庆博物馆的馆长。用朱松林的话说,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玩泥巴时,他就已经开始玩恐龙。
1971年,作为知青返城的朱松林被分到重庆博物馆自然部,一开始在植物组。直到1979年,一支挖掘队在四川自贡市大山铺的山坑中发现了100多个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群,震惊世界。四川省抽调人员组成考古挖掘队,朱松林的恐龙修复人生就此开启。
在自贡,被发现的是生活于白垩纪中期的太白华阳龙,身长五六米,属于中等体形,也是国内最早发现的骨骼完整的剑龙。朱松林至今仍记得在挖掘现场的情形。“9条完整的龙,身体蜷曲着深埋在石头中,非常壮观,它们在地下沉睡了千万年,似乎就在等待着我们。”
朱松林回忆,重庆博物馆老馆长周世武在现场用一根树枝敲打着一块骨头,突然,一颗牙齿掉了下来。“天啊,是恐龙的头骨。”周世武高呼一声,跳起来,整个现场都沸腾了。因为恐龙的头骨颈椎部位薄,20条恐龙骨骼,都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完整的头骨。无比兴奋的周世武买了一条2毛9分钱一盒的烟给现场的施工人员抽,而当时他的工资才每天8毛钱。老科学家发现“宝贝”的那股兴奋劲,也感染了当时24岁的朱松林。40年间,经过朱松林手修复的恐龙,一共有200多条。
挖掘
博士也需3年上手
哪怕每月工资只有20元,朱松林也干得有滋有味。从那时起,一旦有恐龙发现,他就钻进深山老林里数个月,带上干粮,喝山里的溪水,有时去山村的农民家蹭饭吃。通常一次恐龙挖掘下来,他的头发胡子长得像“野人”。他至今还记得,1986年,在四川营山县济川乡,他从一位农民口中得知,石头里好像暴露了类似脊椎的东西。他走了400多里路,到深山中勘查,发现了剑龙的残骨。随后,他找农民要了一个箩筐,把100多斤的石头挑回了修复车间。
“每一个被埋藏的恐龙,都讲述着一个恐龙家族的故事。我的工作就是从乱石中找出化石,将散乱的化石拼搭成恐龙骨架,我就是恐龙的美容师。”穿着白大褂的朱松林说,搞恐龙化石修复,工资不高,但要求很高。这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问,修复师需要懂得地层学、埋藏学、地质学、有机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知识等。比如,经常有农民打电话给他说发现化石,他首先得弄清它是什么层位和地质年代。其次,对出土的骨骼类型也要清楚。它是什么动物的骨骼,是趾骨、尾椎骨,还是大腿骨,都要弄清楚。“这是门需要几十年积累的技术活,就算你博士毕业,也修复不好恐龙,至少要3年时间才能上手。”
如今,一听说哪里发现恐龙化石,朱松林都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经他挖掘的恐龙,最高落差有1.2米,且都是深嵌在坚硬的岩层中。要把这样一个“龙骨”挖掘出来,至少需要3个月。一条长达15米的恐龙,包括周围的杂石在内,被运走的石料通常有几吨重。
精细
一年“修”一条龙
在修复车间的聚光灯下,朱松林气定神闲地坐在一张小木桌旁。他戴着口罩,手里拿着一把气动笔,笔尖飞转,发出轻微的“咝咝”声。接着,岩石碎屑掉落,露出白色纹理。因为长期接触化学品,朱松林的手很多地方都脱皮,异常粗糙。
出土的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岩石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状,要先对岩石进行清理。最小的恐龙骨架,只有1毫米长。朱松林修复恐龙的笔头,最细的只有0.2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一块化石骨架一般需要先用大针头进行清理,再用细小的针头进行第二道甚至第三道清理,让化石露出原本的面貌。一具恐龙的骨架,光清理就需要3-6个月时间。
随着化石慢慢现出原形,朱松林形容说,感觉就像把黄金外面的石头取掉,露出里面的金元宝一样。在朱松林的车间内,一具剑龙化石已经清理了一个多月,最初有200多公斤,如今变成了50多公斤。
而让恐龙露出原形只是第一步。当经过化石修复、加固、装架等程序后,最短1年,一条从乱石堆里打磨出来的恐龙才能被复原成功。为此,朱松林都会和工友们喝酒庆祝。夜里,他看着10多米长的恐龙化石,想象着这些巨无霸在地球上横行的场景,兴奋得睡不着觉。
“一条恐龙,最多有300块骨头,最短的骨头只有1毫米,每一块都不能接错,这是真功夫。”对于自己的技艺,朱松林十分自得。
“40年几乎每天我都用小钢钎,把化石背后的石屑敲掉,你可以想象有多枯燥,唯一支撑我干下去的就是兴趣。”朱松林说,有时他沉浸在其中,能在桌子前坐10多个小时。
教学
吃烤全羊练手艺
朱松林的恐龙修复团队是他亲自在重庆街头找来的“棒棒”。这些棒棒军如今已经跟着朱松林干了20多年。有一次,朱松林接到一个修复哺乳动物化石的任务,为了让棒棒军了解到修复对象的骨骼结构,朱松林专门花2000元请团队成员吃了一顿烤全羊,前提是不能破坏羊的骨骼,吃完后,要把羊骨重新拼接起来。这只羊骨架,至今还放在朱松林的办公室。
一个好的修复师,光把恐龙骨架拼接起来还不行,还要赋予恐龙灵气和生气,让它“活过来”,这就需要设计姿态。朱松林有时会丢一块骨头给狗,看狗是如何奔跑的。通过观察,一组组活灵活现的恐龙姿态就被设计出来了。
“恐龙修复师必须很了解恐龙的骨骼结构,哪里少了一根刺,哪里缺了一个角,都要心中有数。”复原之前,朱松林会先弄清楚恐龙种类及骨骼的数量。有时,他自己也搞不清的,会请教国内的权威专家。“我修恐龙修了40年,现在看到骨头就知道真假,甚至知道这条恐龙是谁修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修复风格。”
忧心
月入三千难觅传人
“马门溪龙有18块脊椎骨,李氏蜀龙有12根,剑龙则是9根。这块是恐龙的肩胛骨化石,这一块是腿骨,这个是恐龙的一节尾椎,大概在16节到20节之间。”站在一具恐龙化石前,朱松林向记者介绍。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在修复师的眼里,每一块化石都不一样。
从事恐龙修复的人员,主要来自科研院所及各大博物馆。目前,全国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不超过100人。由于工作辛苦,收入偏低,一些工匠一周工作7天,一个月也只有3000多元工资,很多人都转行了。
今年年底,朱松林就要退休了。最让他忧心的是,自己这一手修复恐龙的技艺没有传人。他说,现在博物馆新招的很多都是硕士、博士,理论知识不错,但他们对古生物修复不熟悉,缺乏动手能力,会研究却不会修复恐龙。“因为修复恐龙是个苦差事,每天接触的都是有毒有害化学品。人家说,我只搞研究,不搞修复。”而跟着朱松林学会修复技术的农民工,又缺乏理论功底。
“恐龙修复师须是石匠、焊工、钳工、雕塑师、古生物学家。”朱松林如是总结自己干了一辈子的活。 (据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
《桐子花开》演绎“营山的焦裕禄”“桐子花开好歇凉,砍条山路好赶场,真心换来好日子,换来晴天大太阳……”9月24日晚,由南充市、营山县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川剧《桐子花开》在南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