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营山县志》记载,清乾隆八年, 营山有场镇16个 (含县城),到同治九年,增加到28个。这些场镇或建于通江达海的码头,或建于商贾云集的交通要道,还有的建于易守难攻的雄关险隘, 历经了千百年岁月积淀和风雨沧桑。今起,本报推出《走进营山百年古镇》栏目,讲述这些百年古寨的前世今生。
●杨汉国
营山县灵鹫镇位于该县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达成铁路贯穿全镇,省道305线和流江河绕镇而过。3月21日,记者驱车赶往灵鹫场镇。远远看到,灵鹫山状如葫芦,狭长广阔。除西北外,其余三面险崖陡峭,雄奇峻绝。据《营山县志》记载,相传曾有一对凶猛的巨鹫飞来此山栖息,故名灵鹫山,后乡民在此兴场,故名灵鹫场。
清初置县治20年
当天,适逢灵鹫镇逢场。沿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林立的店铺,记者走进了灵鹫场镇的腹心,再沿着石梯拾级而上,灵鹫镇的地标———灵鹫寨便映入眼帘。据《营山县志》记载:由于战争频繁,县城遭受火灾,灵鹫于清初(1647年)置县治,长达20年,1667年,清知县胡印瑞奉宪檄复修城池后,方从灵鹫寨迁回县城。
灵鹫寨为前后布局,前低后高。前寨由寨门、一字墙、沿墙及附属建筑组成。经阶梯下至廊房,房屋左右对称布局。再经29级石梯进入大寨。只见寨内广阔平坦,达千余平方米。《营山县志》云:同治九年,灵鹫寨,可容二千余人。寨上建有灵鹫宫,亦名灵鹫禅院。据了解,如今,灵鹫宫已不复存在,但在原址上重修保存下来6间穿斗结构的老房,其脊檩上皆有碗大模糊字迹,据推断,乃在百年以上。寨上有5株黄桷树扎根于悬崖绝壁,树盖撑天。立于山寨,远眺四周,只见峰峦错峙,若起若伏,云霞往来,变化莫穷。
据悉,灵鹫寨凭据险要,陡壁悬崖,寨门一关,万夫莫开,是该县境内72座古寨中最为险峻的古寨之一。1988年,灵鹫寨被该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灵鹫镇党委、政府所在地。
各类传说扑朔迷离
灵鹫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各类传说扑朔迷离。与灵鹫寨遥相呼应的是青羊山,两山相距仅有1.5公里。青羊山上有“朝阳洞”,内有石牛、罗汉、菩萨等。
在紧邻青羊山的鲜家坪,有史料称乃“古县治地”,然古于何朝何代,史书尚无确认。如今,青羊山下,尚不时发现一些残缺的古建筑遗址,但“古城遗址”未进行系统发掘,“古县治地”、“古城遗址”仍是一道未解之谜。
开发山寨发展旅游
“以前,场镇边上的陈家潭有水路直通双河、消水等地,因而这里的集市非常活跃。是现在灵鹫镇财政所的所在地关帝庙,曾经建有戏台,每到逢年过节,方圆几公里的乡民都会前来凑热闹。”今年89岁的场镇居民苟兴华告诉记者,他的祖辈就在灵鹫场建房置业,他家3间祖传老屋,系穿斗结构,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的风貌。据他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灵鹫场只有苟、陈两大姓,有老街旧房数十间,除文昌宫、关帝庙外,场镇上以茅草房居多。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灵鹫经历几轮区划调整、更名,成为如今的灵鹫镇。目前,该镇辖20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境内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该镇的高粱咂酒民间盛传几百年,成为营山一品。此外,灵鹫水滑肉、夹沙肉,做工讲究风味独特,远近闻名。上世纪90年代末,该镇成为南充市第一批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场镇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5000人。
“灵鹫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目前,我们已就灵鹫寨文物保护开发会同县文化、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深入探讨,拟开发利用现有的山寨,修缮维护特有的景观,并将具有灵鹫地方特色的习俗、文化植入其中,使之成为营山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该镇党委书记邓于伟说。
新闻推荐
■市场定位———形成以汽配摩配、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建材、服装纺织为辅助,多种产业互补互动的现代产业格局。■战略目标———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力争将工业集中区创建为...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