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一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向前,路上不时有摩托车或农用运输车驶过,成片的庄稼地里,农作物生机勃勃。5月20日,营山县消水镇巴岩村,一派和谐景象映入眼帘。该镇党委书记张黎明说:“这得感谢乡友潘敏,他捐资155万元,把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交通条件的改善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辞职创业 演绎财富故事
潘敏出生于营山县消水镇巴岩村一个贫困农家。1993年,潘敏实现了大学梦。大学期间,他利用寒暑假到建筑工地实习,虽报酬很少,但他十分认真负责。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工作。
“我当时一边做工地现场施工管理,一边做预算工作,让我对造价咨询工作产生了极大兴趣。”潘敏说,他不仅得到公司的认可,而且得到某研究所的赏识,成为这家事业单位的一员。
换了单位,虽然工作相对轻松,业务上如鱼得水,可潘敏并不安于现状,攻读了大学本科,参加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并取得执业资格。
由于一心想在工程造价领域有所作为,2003年,潘敏不顾家人反对,辞去这份稳定的工作,当了一名工程造价咨询职业经理人。
通过3年的锻炼,潘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仅有12名员工。“接第一笔业务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一开发商要求15天内完成一项工程预算任务,多家咨询机构都不愿接手,不仅任务量大,而且利润很低。”潘敏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和同事们埋头工作,连续加班加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终于完成了任务。该开发商对预算报告相当满意,两家从此成为业务上的长期合作伙伴。
多年来,潘敏的公司与众多知名开发商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公司员工队伍发展到420多人,设立多家分公司,业务从成都本部辐射西南、西北地区,正朝着一站式工程管理服务商的目标迈进。
山路难行 为家乡捐资修路
消水镇巴岩村地处三元、孔雀、双流三地之间,村道过去都是泥巴路。“特别是下雨天,到处坑洼和泥泞,我们只能穿筒靴或打赤脚。”村民潘玉明对过去的情景记忆犹新。
2013年10月,潘敏和八旬母亲回家乡。由于路太烂,小车无法通行,他租来一辆货车。“一路颠簸得非常厉害,货车师傅多次下车用钢钎把路弄平,车子才能勉强前行。”潘敏说,那次回家他感到修路已迫在眉睫,当时便萌发了捐资修路的想法。
回到成都,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实在不能忘记,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寒,乡亲们给予我家很多帮助,不然的话,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潘敏说,这些年,他一直希望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当前最急切就是让乡亲们有一条好的道路。
潘敏把捐资修建村道水泥路的想法说出来后,家人感到惊讶:老家土坯房都没改造,修路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呀,需要拿出百万元资金。于是,他耐心地给家人做思想工作,终于得到理解和支持。
7.3公里水泥路,除国家补助外,需投资146万元。2014年6月,潘敏的140万元捐款到账,村道水泥路很快启动建设。潘敏再三叮嘱:一定要确保道路的质量。由于建筑材料转运费太高,潘敏又捐资15万元,有效弥补了资金缺口。
众人支持 交通改善焕发活力
潘敏捐资修路的义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乡亲们对他的行为十分敬佩。“潘老板捐这么多钱,我们也应理所当然支持。”巴岩村村民肖建明等义务为工人烧开水,杨文全、肖全林等多次热情招待修路工人,吴显敏、周正伟等腾出房间给工人住,潘玉书天天留在工地上,协助村干部处理修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监督工程质量。不仅如此,工人们不畏严寒酷暑,起早摸黑,不怕苦和累,确保了工程稳步推进。
潘敏捐资修路的行为,打动了承包村道水泥路的老板王小红,他表示,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克服。“修路最头疼的是转运建筑材料,有时还得从孔雀乡转运过来,特别是遇到下雨,心中的弦就绷紧了。”王晓红说,雨停了,就安排人员上路舀水;很多时候不得不一边拉材料一边整路,每天安排三、四个人铺片石补路。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苦战,今年4月下旬,村道水泥路竣工,实现了村民“公路通到山尖尖,汽车开到家门口”的梦想。消水镇镇长周茂德告诉记者,潘敏捐资修路的义举激发了当地人的修路热情。目前,该镇通村水泥路达53公里,其中近一年就修了26公里。
“村道水泥路竣工后,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方便了农用物资、生活用品的运进和农副产品的运出,可以说这条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巴岩村党支部书记肖先国说,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村级班子正谋划规模发展花椒、生姜、青蒿种植业和无公害畜禽养殖业。昔日偏僻小山村逐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鲜润)“我们几辈人都盼望能在河上修一座桥,如今终于实现了。”5月27日,记者在营山县东升镇石坝村采访时,村民说起刚竣工通车的石坝桥感慨万千。从东升镇盐井场出发,经过约5公里村道,就看到一座新修...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