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钦豪
在营山县驻村期间,记者一直听双林乡的村民说:“龙兴村有宝贝!”昨日,记者在双林乡龙兴村村民的带领下前往该村青泉山,见到了他们所说的宝贝———距今有500多年历史的龙兴寺。
龙兴寺距离营山县城约50公里,如今,公路已经修到寺庙门前,交通极为方便。记者前往该寺时,只见寺庙三面环山,正对面是一片竹林,龙兴寺居于正中,仿若张开扇贝之中的珍珠。
据称,龙兴寺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相传,在龙兴寺最初建成时,庙内僧众一直为寺庙之名苦恼,各抒己见,但均未统一。一日,寺庙住持清早打开寺门,忽见山门外有苦竹一株,即命名为“苦竹寺”。如今,龙兴寺山门之外的一株苦竹,已变成一片斑竹林,置身寺庙门前,依然有一种当年寺庙住持的心境。
“苦竹寺”叫了一段时间后,又有一日,一更夫寻更至此,忽见“苦竹寺”寺顶霞光万丈,走进一看,正殿内四柱上的蟠龙破门而出,直飞天际……此事很快便传开,于是,“苦竹寺”至此更名为“龙兴寺”。
据老一辈村民介绍,原来的龙兴寺香火鼎盛。龙兴寺原由上殿、正殿、山门等组成。殿内原有木雕观音弟子像、天龙八部众生、释迦牟尼佛等数十尊,支撑正殿的四大圆柱上,雕塑着抱柱滚龙,金光闪烁,含珠奋髭,栩栩如生。但在上世纪70年代,该寺庙被严重损毁,殿内的菩萨破损丢失相当严重,而原本的上殿、山门等,如今已荡然无存,仅剩下孤零零的正殿。如今龙兴寺的正殿里依然保存着残缺的明代古建筑和巨幅壁画。
该寺庙坐北朝南,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其中最具明代特色的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均为六辅作双下昂斗拱,远远望去,寺庙屋脊完整,盖着小青瓦,造型美丽壮观,极富四川地方特色。走进正殿便可见四周有斗拱十二铺,均施于四周的各柱上端,托其檐檩,十分壮观精美。该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布局特别,具有明代的典型特征,也是南充市仅存的两座明代斗拱建筑之一。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是研究明代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而殿内两厢壁上的7幅明代壁画,就更让人叹为观止。7幅壁画面积达30多平方米,采用传统工笔设色、浮金堆描的手法,绘制的人物有观音、弟子、罗汉等。7幅壁画雍容华贵、线条流畅、造型精美,且人物造型各异,独具特色,既有唐代鼎盛佛像画风,更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明代壁画技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太长,加上人为破坏严重,7幅壁画大部分除人物头部的颜色和线条清楚外,一些壁画人物线条轮廓和颜色已经消失,但从那些保存得较好的壁画依然可以看出当时寺庙的雍容风貌。据说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信徒在正殿两侧墙面上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绘制了这些精美壁画。后来在清代晚期,又在正殿左右两侧增加了厢房。
1994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龙兴寺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为研究四川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及壁画制作工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龙兴村因寺得名,村中之人均待之如宝。500多年的风雨造就了一个个不灭的传说,500多年的传说孕育着一代代龙兴人。如今的龙兴寺远离尘嚣,安静地立于原址之上,再无喧闹的信徒,亦无香烟缭绕,虽有残缺,亦为风雨之见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郑钦豪营山县去年初出台了《农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为农村举办家庭聚餐立下“铁规”:在农村家中置办宴席,超过50人要报审。在记者走基层期间,该县茶盘乡水风村就有2起报审宴...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