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仪陇 > 正文

建起品鉴馆 收藏老镇记忆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20-08-11 06:38   https://www.yybnet.net/

在黄天伦的古镇文化品鉴馆里,他正在向游客介绍藏品。

□尹小丽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文/图

20多年来,仪陇县新政镇人黄天伦利用业余时间,走遍新政镇的各个角落,搜罗出数千件“破烂”,从中整理出资料照片5000多张,并开设古镇文化品鉴馆、编纂书籍等。他说,他要留住新政记忆。

收集“破烂”

探寻背后的历史文化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仪陇县新政镇盐店街的古镇文化品鉴馆。一位儒雅的中年人正在向游客介绍展品的来历。他就是品鉴馆的创始人黄天伦。

“这些老物件,是我花了20多年功夫找寻收藏的。”现年46岁的黄天伦自小就生活在新政老城的盐店街。上世纪90年代,新政实施旧城改造,部分古建筑被拆除。从小就爱收藏的黄天伦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把新政的历史、文化用实物、图片等形式保存下来,留存老街记忆,让人们了解过去。

19岁参加工作后,黄天伦立刻着手一件事——“收破烂”。“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从新政老城到乡村,走街串巷,逛工地、垃圾场,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天伦家中堆满了各种“破烂”,明清以来的门框、牌匾、桌椅、瓶瓶罐罐……

2015年,黄天伦在家人的支持下,把自家老院子改为品鉴馆,布置展厅供客人们免费参观。“成立品鉴馆,既能让更多人来参观和了解这些收藏,还能起到传承新政历史文化的作用。”

光收藏老物件还不够,黄天伦还要搞清楚它们的来历与用途,深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搞不清楚的物件,他就去询问年长的老人或者查阅史料书籍,然后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用文字记录下来。

成立协会

保护传承民间文化

随着藏品的增多,黄天伦慢慢生出一种使命感,要发掘和保护更多新政的民俗文化,乃至整个仪陇县的民俗文化。

20多年来,黄天伦走遍新政镇56个村(社区),寻访古村落,看祠堂、看家谱、看古桥,了解村史变迁、姓氏渊源、风俗变化,查古籍、访老人、找史料……

“新政有一个很独特的民俗——中秋节巧芽祭月。但是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制作巧芽祭月的人更少了。”黄天伦说,何为巧芽祭月?就是用黄色巧芽在中秋节祭月,庆丰收、贺团圆。每家每户在中秋节前夕,用12种五谷杂粮种子,经过选种、浸泡,然后将泡好的种子分类放入碗中,选择避光的场所进行生芽,直到种子长出5寸左右长的黄芽才算基本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大约需要半个月。

“根据祖辈口头相传和我查的史料,巧芽祭月习俗发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傍晚时分,每家每户在街口大门前摆好巧芽,将插好香的柚子悬挂起来并点燃,星星点点的火光下,黄澄澄的巧芽犹如新生命在成长。最后各家轮流观看,看谁家巧芽做得好,相互庆贺……”黄天伦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新政每年中秋节都会组织巧芽祭月,是当地很大的文化盛事。到了2000年左右,一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面对即将消失的独特民俗,黄天伦找到仪陇县文化馆,希望这一民俗能得到保护和抢救。仪陇县文化馆十分重视,并着手该民俗的保护工作。

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及传承仪陇本土文化,2015年,经相关部门批准,黄天伦和仪陇县本土文化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仪陇首个民间文化收藏研究协会。在协会会员的建议下,黄天伦又着手编纂新政民间文化丛书。一到周末,黄天伦白天走街串户捡拾“破烂”,晚上又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

“新政是我的家,这种乡土情结驱使我坚守逐渐远去的民间传统文化。”黄天伦说。

新闻推荐

加盖房屋争产权 合同不善成空谈

60多岁的陆云夫妇被儿媳的弟弟刘鳌告了,刘鳌拿出一份合同,声称多年前他出钱在陆云夫妇的楼上加盖了两层房屋,并与陆云夫...

仪陇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仪陇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安全生产大整治2020-08-03 00:53
评论:(建起品鉴馆 收藏老镇记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