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3月2日是元宵节,上午9时30分,仪陇县思德乡桃垭子村的大山深处,浓雾弥漫。一个陡峭的半山坡上,有3间老式瓦房。房后的小路上,一名瘦高身形、面容清隽的女孩正背着一位老人(如图)。女孩叫李小燕,不久前获得仪陇县第三届孝老敬老爱老“十大孝星”称号。背上的老人是她73岁的奶奶马明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类风湿、胃溃疡等疾病。当天奶奶腰疼得厉害,小燕又背着她去乡卫生院看病。
“这一段是上坡路,奶奶腰椎不好,爬不上去,一直都是我背奶奶上去的。”背累了,李小燕将奶奶放下来休息一会,然后又继续前进。
背着奶奶求医,这已是第4个年头。
NO·1
第一次背奶奶求医:每走10米就要歇一下
“前几年她根本背不动我,走不了几步腿就发抖。特别是上坡路,她个子小,只能弓着身子,手脚并用往上爬。”说起这个孝顺的孙女,奶奶十分心疼。
李小燕第一次背奶奶去求医,是在一个红薯成熟的季节,那年她才14岁。
那是2015年的一个周五,在学校寄宿的小燕回到家,发现奶奶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院子里。走进卧室,她才发现奶奶病了,无法起床。
原来几天前,奶奶在屋后的地里挖红薯,突然感觉腰部疼痛,原本想着回家休息一下就好了。谁料几天过去了,病情并没有好转,甚至无法下床了。村医来为她打了几针,依然不见好转。
看到奶奶痛苦的表情,小燕决定送奶奶去乡卫生院检查。“孙女,你怎么背得起哟。”马明德有些担心。“我试一下嘛。”乡卫生院距家有5公里左右,屋后的村道公路当时还没有硬化,车很难开进来。
14岁的小燕,背着体重近40公斤的奶奶,每走10米左右,就要休息一下。一路上不知道歇息了多少次,5公里左右的路,婆孙俩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
经检查,马明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经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但偶尔干活太累,病情又会加重。小燕便又要背着奶奶去医院看病。
这几年来,小燕已经习惯了奶奶的重量,背着奶奶行走的休息次数越来越少。“还好,奶奶才70斤。再累我都没有哭过,如果我哭,奶奶就会更伤心。奶奶受的苦够多了,我不希望她再伤心。”4年来,小燕就这样背着奶奶,一次次往返在5公里左右的泥巴路上。
NO·2
12岁开始挑粪种地:我要照顾好奶奶
李小燕是一名留守女孩,父亲李军20多年前在建筑工地打工受伤,导致右腿截肢。这些年,李军一直带着长期患病的妻子在成都打工。几年前,小燕的两个姐姐也外出打工。平时,只有小燕和奶奶两个人在家。
为让父母在外安心工作,小燕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奶奶。从学校一回家,她就要帮奶奶洗衣服、洗头、剪指甲;还要打米、捡柴、挑水等。闲下来时,小燕还会给奶奶捶捶背、揉揉肩,讲讲学校里的新鲜事,逗奶奶开心。“只要小燕一回家,我这病就好多了。”奶奶最高兴的事就是小燕放假回家。
“奶奶的身体只能靠吃药来勉强支撑,一个月药费要花300多元,加上我的生活费,家里一个月开支要600多元。”小燕说,爸爸会不定期给家里寄生活费,但最多的一次也只有500元。
为了省钱,小燕便在山上开垦了1亩多地,种上奶奶喜欢吃的蔬菜。“我现在读高中了,只有月底才有时间回来照管菜地,平时都是邻居帮忙。我现在得去给菜再施点肥。”话音刚落,小燕便挑起两个粪桶,来到屋后的化粪池。“我12岁就开始挑粪浇菜了。刚开始挑不动,只能一桶一桶地提。现在力气大了,挑起来很轻松。”小燕拿着瓢细心地给每株白菜浇粪。忙完地里的活,她又赶紧回家打水,给奶奶洗衣服。
刺骨的井水,冻得小燕双手通红。那双满是冻疮的手显得十分扎眼。“冻疮裂口的地方很痛,但这几年我也习惯了。”小燕说,每年冬天双手都要长冻疮,但这不算什么。“我和姐姐们都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小时候照顾我,我现在要照顾好奶奶。”小燕说,以前姐姐在家,都会帮着奶奶干农活,现在两个姐姐外出打工了,她便从姐姐手中接过这根“接力棒”,继续照顾奶奶。
在小燕的照料下,奶奶的精神和身体越来越好,有时还能帮小燕分担点家务。
NO·3
考第一拿奖学金:带奶奶去朱德故里景区圆梦
“小燕不仅把奶奶照顾得好好的,还替奶奶完成了一个多年来的心愿。”桃垭子村村委会主任刘登国告诉记者,前年,小燕家的一位邻居去了趟马鞍,游览了神奇秀丽的朱德故里景区,回家后向马明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路见闻,让马奶奶好生羡慕。
“奶奶一生都没有出过远门,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思德乡场。虽说马鞍镇距离思德乡仅20公里,但奶奶至今没有去过。”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奶奶,你想去朱德故里景区看看就去嘛,我一定要满足你的心愿。”小燕思索了一下,非常肯定地说。
奶奶朝马鞍方向望了望,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去是想去,可是我这身体……”
“放心好了,放了暑假,我就背你去。”
“坐车需要钱,哪儿找钱呢?”
小燕朝奶奶做个鬼脸,调皮一笑说:“放心好了,本学期我争取考第一名,拿奖学金,让你在朱德故里景区看过够,耍巴适。”
小燕是个言出必行的孩子。当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她如愿取得了思德小学八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200元奖学金。那年暑假,小燕不顾酷热难耐,背着奶奶来到公路上,搭乘一辆公共汽车到达朱德故里景区。朱德故里景区优美的风光让奶奶的脸乐开了花。
NO·4
小燕的心愿:考上好大学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这孩子太懂事了。要是没她照顾,马奶奶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快。”“照顾老人吃喝拉撒,大人做起来都不容易,她一个孩子倒是坚持下来了,能干!”……说起小燕,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
“她是个很有孝心的孩子。”思德乡乡长高小兵告诉记者,去年,考虑到小燕家的实际情况,乡上在对辖区的村道实施硬化时,最先从小燕家屋后的泥土路开始。这样,马奶奶外出求医时,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屋后的公路上接她,小燕也可以少背奶奶一段路。
高小兵说,政府还出资两万元对小燕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去年,通过乡上牵线搭桥,一位爱心人士为小燕捐赠了生活费。乡村干部也经常到小燕家走访慰问,并送去生活必需品。
目前,正在读高中的小燕成绩很不错。她说,她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好,二是希望自己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让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山边的一抹太阳余晖投射在小燕家改造一新的房屋上,金色的光洒满了整个院子,温暖且充满了生机,一如小燕那颗善良的心。
■相关新闻
爱心乡友11年捐款千余万元 为家乡老人发放生活补助
本报讯(余剑)3月6日,仪陇县丁字桥镇丁字桥村村医周润芝的门市部里,200多名老人陆续前来办理领款手续,他们每人都能领到200元生活补助。据悉,这笔生活补助由新疆天地集团董事长郑大清资助,他在老家丁字桥镇成立了爱心委员会办事处,为全镇年满75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11年来已累计发放1000余万元。
为保证这笔补助发到每位老人手中,郑大清邀请当地退休教师罗龙银担任丁字桥镇爱心委员会办事处主任,负责该集团在仪陇的所有慈善事业。为防止善款被克扣和挪用,规定生活补助必须由本人前来领取。对于因病因残不能亲自领取的,则由办事处工作人员送到家中。
郑大清是丁字桥镇人,26岁时,他怀揣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70元踏上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开始了创业之路。如今,他一手创建的新疆天地集团是新疆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集团有16家全资子公司,资产达20多亿元,拥有员工5000多人。
郑大清富了,但他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更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是乡亲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才有我的今天。我要竭尽全力回报这份恩情。”这些年来,郑大清用一言一行践行着这个诺言。
2001年11月,郑大清回乡时,经过儿时读书路上的一座人行桥。看到人行桥年久失修,他当即决定向仪陇捐赠700余万元,为该县建了69座“慈母桥”。多年来,郑大清先后在仪陇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并每年捐款10万元,奖励两所小学德绩双馨的老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中国帅乡客家文化论坛暨四川客家联谊活动中,海内外客家人向仪陇捐款265万元,其中郑大清捐款200万元。此外,他还积极帮助完善家乡的基础设施,累计捐款500多万元。
郑大清告诉记者,他将继续把对家乡贫困老人的关爱传承下去,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仪陇的建设,支持仪陇的脱贫攻坚工作。
新闻推荐
出行人员排起了长队2月21日正月初六,巴中市迎来首个出行高峰。记者从江北客运中心获悉,当天发送旅客18000余人。21日上午10时许,江北客运中心候车大厅内聚集了等待出行的旅客。和往年相比,今年春运秩...
仪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仪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