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实施语文新课标以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习,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形成了共识。但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偏差,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甚至连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都在教师思想中弱化。在此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今,教师手中的参考资料多了,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让人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教师一堂课只在讲资料上的内容,而根本未涉及到课文。我认为教师不能离纲更不能离本。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
(2)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朗读,主要是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品析,就是对语句的理解、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背诵、默写不可忽视。背诵,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二、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而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应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1、公开课不能流于形式。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应注意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生成性”如何、课堂教学是否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等。
2、上课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传统体系下的“灌输—接受”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写作特点等,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三、注重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取决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让学生、老师相互提问,并展开积极的讨论。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蓝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处理好“教”与“考”的关系。
(仪陇县板桥乡小学校 李海英)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甜近年来,以会议营销方式销售保健食品的经营行为日益增多,部分不法经营者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利用会议营销及虚假宣传等非法手段,以中老年人为销售对象进行非法营销,引发较多的消费投诉...
仪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仪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