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剑
在常人眼里,树根并无多少价值。但在68岁的张宝瑞眼中,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根却“价值连城”。他用手里的刻刀赋予树根新的生命,也给自己的老年生活带来无尽的乐趣。
喜欢根雕艺术的张宝瑞,一直梦想能雕刻出几件像样的根雕。2005年,他从新疆某企业退休后,回到老家仪陇县新政镇定居。有了充裕的时间,他便买回一大摞有关根雕的书籍,阅读钻研。几年工夫,他雕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也“刻”下多彩的晚年生活。
7月8日中午,骄阳似火,记者来到张宝瑞用几根木棍撑起的简易工作间。在不足3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树根。张宝瑞正拿着木锉和雕刻刀在雕刻,边凿边打,木屑从树根上飞出。“别小看这些树根,全是我从农户家里收集来的。”张宝瑞告诉记者,为了收集这些创作材料,他几乎跑遍了仪陇的所有乡村。
“离开了这些树根,好像生活就缺少了味道。”老人告诉记者,30年前,他在新疆开车期间,一个最好的朋友送给了他一件乌木做的根雕,他精心收藏着,每天都要拿出来欣赏好几次。“越看越有趣。”从那时起,看到好的根雕作品,即使身上带的钱不够,他借钱也要买下来。
“2005年回来的时候,刚好遇到县城迁建,到处都在搞市政建设,需要的砂石很多,嘉陵江边挖出的树根特别多,碰到这个好时机,我就开始刻根雕。”张宝瑞告诉记者,“刚开始创作时,手中的小刀不听使唤,手指头常常被划得鲜血直流。”但家人的支持,给了他莫大的信心。
太阳烘烤下,工作间里热气逼人,雕刻作品《双龙戏珠》还有最后几步没有完成,张宝瑞一刀一刀地雕刻着。“这件作品已花费了3个月时间。”他指着本子上写下的创作记录告诉记者,每次做根雕,他都要用小本本记录下来。
“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张宝瑞认为,“根味”是根雕创作之精髓,作品必须体现出根的特点。张宝瑞说,给树根“相面”很重要,动刀时要慎之又慎。为了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必须顺其自然,要“废中取用、拙中衬美”,这样才能创作出“野趣天成”的作品。张宝瑞还尝试着把书法的元素融入到根雕作品中。
由于是半路出家,没有多少绘画基础,刚开始搞根雕时,他到书店买些动植物方面的书来临摹。如今,想雕刻个动物植物,只要脑子一想,就信手拈来。张宝瑞说,这几年创作的作品中,最得意的是《龙凤呈祥》《乌岳楼》这两件作品。记者看到,《乌岳楼》是用乌木雕刻的,那些亭台楼阁像模像样。
“大多数老人闲暇时间去喝茶会友,而他整天埋头于雕刻,有时甚至半夜才睡觉。”张宝瑞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退休后,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子女们都劝他享享清福,而他却全心全意搞起了根雕。
“我不喜欢打牌聊天,从事雕刻创作不但能使身体健康、手脚灵活,还能充实晚年生活。”张宝瑞说,根雕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一年能创作出几件满意的作品,他也就满足了。
张宝瑞认为,根雕创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一种情操的陶冶。而根雕艺术则是一种取与舍的艺术,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
脑子里装的是如何创作,半夜披衣而起是常事。打开灯,对着作品欣赏,张宝瑞在夜深人静时享受着根雕带给他的快乐,感悟着根雕带给他的启发。享受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看出哪里有点小毛病就顺手修修,对着根雕欣赏往往一看就看到天际发白。“这个过程很快乐,是由心而发的快乐。”张宝瑞说。
张宝瑞说,他计划建立一个网络销售平台,打开一方市场,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全国。
新闻推荐
为深刻领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省联社十五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指导全行改革发展,6月28日,仪陇农商银行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
仪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仪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