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越 张斌
仪陇初秋,风光无限。朱德故里景区游人如织,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不仅让游客饱了眼福,更鼓起了当地农民的腰包。据统计,2015年,朱德故里景区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景区村民“围绕旅游找出路”,大力推进 “旅游+”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一草一木 让人记住乡愁
记者从仪陇县城出发,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朱德故里景区。从景区大门信步走入,入眼的有酷似五角星的琳琅山、极富传奇色彩的轿顶山、形似青龙偃月刀的关刀山、野鸭成群的大湾堰等,无不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原生态景观。
景区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座座民房掩映在青松翠柏间。来来往往的村民或耕种、或采摘,怡然自得。“景区刚建时,还以为我们要搬迁出去。没想到还是让我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年过古稀的村民朱庆华看着长满谷穗的稻田,感激地说。
保持景区原生态是朱德故里景区最大的吸引力。在朱德故里景区,以朱德同志故居为核心的纪念园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风貌。该县对朱德同志故居、“朱德诞生地”,以及朱德少年时读书的药铺垭私塾和席家碥私塾旧址、少年朱德亲手挖掘的饮水思源“琳琅井”等14处朱德纪念地,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划定保护区域,严格保护文物本体,并对每一处文物的建筑主体及周边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对自然植被实施严格保护。
“保持原生态、原风貌,让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让游客听得到乡音,让当地群众记得住乡愁。”朱德故居管理局局长龙腾飞介绍说,景区规划之初,该县始终坚持“着眼保护、修旧如旧、尊重自然、不大拆大建”的原则,把保护耕地与保持原生态景观相结合,把保护文物本体与保持川北民俗风貌相结合,景区内农户自由耕种,农房风貌统一打造,呈现出朱德故里景区“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大地春”的原生态风貌。
2015年11月18日至25日,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会上,评审专家认为,朱德故里景区作为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朱德辉煌一生的纪念地,是保护最完整、景观内容最丰富、最具原生态特色的伟人故里。景区内遍布有众多与朱德早年生活相关的文物遗迹,在全国伟人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具有独创性。
一地一景 都有就业门路
川北民居宽敞整洁,点缀在绵绵群山之中;镂空木窗、大红灯笼,体现着客家风情;实木桌凳、休闲凉亭,迎接着四方宾客。
“我家纯粹是靠着景区的资源和政策优势,通过诚信经营一步一步做起来的。”8月10日,朱德故里景区农家乐老板张秀蓉说起这几年的发展,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2006年,朱德故里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她就准备经营农家乐。在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局的帮助下,她争取到3万元无息贷款,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农家乐才得以开张。如今,张秀蓉家年收入近10万元,家里的土坯房也改建成了两层小楼。据介绍,朱德故里景区开办有农家乐14家,从业人员120余人。
景区要发展,群众要致富,这是朱德故里景区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所在。2013年10月,朱德故里景区管委会成立,辖5个村、5462人。在实施***工作中,管委会推出“七大”项目,增加村民收入,即按年度支付绿化占地租赁费,按年度支付因绿化景观引起的荫蔽补偿费,按年度支付因不准村民间伐林木而发放的燃料补助费,支持和鼓励村民经营农家乐和旅游商品以增加经营性收入,为村民提供清扫保洁、园林绿化、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增加劳务性收入,帮助落实农村低保增加保障性收入,鼓励村民耕种好剩余土地增加生产性收入。
琳琅村村民丁文富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家里穷,我们夫妻俩一直在外务工。我还在务工时受伤留下残疾。”丁文富说,景区管委会不仅为他家改善了住房条件,还为夫妻俩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丁文富是景区观光车的车库管理员,妻子是景区的园林工人。夫妻俩月收入有3000多元。
据介绍,朱德故里景区为村民提供保安、清洁、园林绿化、车队服务等公益岗位,解决就业近70人;开办农家乐14家,拟再开办4家;设置临时摊点40余个,让村民经营土特产、纪念品和水果等。“服务性岗位都向景区内村民倾斜,一地一景都有就业岗位。”龙腾飞说。
一村一业 带动脱贫致富
仪陇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朱德故里景区的玉兰村是该县28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现有贫困户20户、66人。
现年73岁的村民许文在仪陇算是个“传奇人物”,他不仅通过栽植柑橘树发家致富,还不忘扶助乡邻。两年前,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县入党年龄最大的农民。
上世纪90年代,在该县农业局茶果站工作的许文回到玉兰村自主创业。他拿出家中积蓄,买回1200余株柑橘苗。经过3年的精心栽培,柑橘树开始挂果。由于柑橘品质较差,销售情况并不好。许文没有灰心,重新培育新品种。次年,终于有了回报。如今,他家年产柑橘1万余公斤,仅此一项收入就有4万元。作为一名党员,许文富了,还不忘带领乡邻共同致富。他把种植经验无偿传授给乡亲,带动村民栽植南丰蜜橘、“春见”等柑橘树200余亩,年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
“大面积种植的果树观光带成为景区独特的风景,不仅净化了空气,还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根本不愁销路。”玉兰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寿说,开展***工作以来,该村先后投资60余万元,大面积栽种适合景区特点、当地气候和土质条件的柑橘树400亩。挂果后,户均可增收近万元。
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朱德故里景区紧密结合辖区村情实际,开启“景区+”模式,突出区域特色。在琳琅村建设客家民居群,兴办农家乐,打造客家生活特色区;在蔡家坪村开发以农耕体验为特色的农事活动体验区;在玉兰村、方坝村、梁山村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建成特色果品观赏区。
目前,景区带动直接就业287人、间接就业约1.2万人。除打造景区景点外,朱德故里景区还不断丰富外延和内涵,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赴北京、武汉、上海等地开展旅游推介会,举办采摘节和品果节,让村民在发展旅游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旅游+扶贫”成效显著。
新闻推荐
“龙头”带动 执着公益市中心医院获第七届C21论坛“四川城市发展贡献奖”
8月25日,2016第七届C21城市发展论坛在南充举行。四川21市州领导、省内外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及多国大使馆领事齐聚南充,共商发展大策。会上,大会组委会、华西都市报社、封面传媒颁发了“四川最具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