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农业中,西充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行田地整治、农作物轮作种植,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让土地产出效益翻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田地整治 建成40万亩高标准农田
“西充属浅丘地区,过去由于农村田地零星散乱,导致耕种困难,对田地进行集中连片整治,将其打造成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种植和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忠良说,土地经过调型整理后,既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品质,提升肥力,又能实行机耕、机播、机收,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仁和镇任家沟村位于仁和—青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区内, 该片区是西充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大板块”之一。涉及仁和镇、东岱乡、青狮镇3个乡镇15个行政村,总投资220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该片区实行田、土、水、路、林等综合配套,新建产业道路10公里、排灌渠系3.5公里、农机下田通道68处,新(改)建山坪塘25口、蓄水池37口,升钟灌溉工程全覆盖, 自流灌溉面积达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65%以上。
仁和—青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是西充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围绕建设“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目标,按照“产业基地发展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就配套到哪里”的思路,整合农业、水务、国土、财政等涉农项目近20亿元,集中连片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目前,该县高标准农田已达40万亩。
农业增效 建成10个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12月16日,记者在青狮镇大石坝村看到,田地成片相连,灌溉渠系纵横交错,产业路如同玉带缠绕……这里是西充县义青观10万亩优质有机粮油基地。
近年来,西充县通过实施田地综合整治,将义兴、青狮、凤鸣、槐树等乡镇共110个村的田地进行整治后, 打造优质有机粮油基地, 基地主导产业以水稻、 小麦等有机粮油和西充黄心苕为主,并配套建设了137公里产业路、93公里排灌渠系, 生产全过程实行机耕、机播、机收。
“这些田以前就是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田地综合整治后基地实行轮排轮用,一季变多季。”程忠良说,10万亩优质有机粮油基地经过高标准农田打造后,实行稻油轮作。 即在水稻成熟后立即排水,水稻收割后,开始种植油菜,变一年一季种植为一年多季种植,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家的2亩多水田流转给农业公司, 每年租金1000余元,再加上在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在50至60元之间。实行轮作种植后,务工的时间增加了,工资也增涨了。”青狮镇大石坝村村民蒙正武坦言。
此外,为了实现循环利用和种养生态化, 西充还大力推广“畜—沼—果(粮、菜)”“稻鱼、稻菇”等循环种养模式,建成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0个。
随着田地轮作、循环种养等模式的推广, 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的效益与收成,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节能灌溉 建成20个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园区
要发展现代农业就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县域内无大江大河,水从哪里来?如何破解资源瓶颈?答案就是蓄引水源!近年来, 西充县通过加快建设升钟二期等重点引水调水工程, 建成小型水库112座,供水能力达9800万立方米;为联通水系, 该县以县域内的17条河流为脉络、2500余座塘库堰为节点,实施河湖联通、清淤疏浚等6大工程, 盘活县域河湖水体;为健全水网,该县建成中型灌区4个,新建和整治农田灌溉渠系1850公里,农业有效灌面达87%。
同时,西充县围绕10万亩香桃、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有机农业等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目前,该县已建成金太线百里百村柑橘产业融合示范园、龙滩河5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古太线万亩充国香桃示范产业园等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园区20个。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 西充将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发展方向, 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 该县在位于金太线的天马山现代农业园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基地采用高效节水和喷灌、微灌等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技术,构建起“互联网+农业灌溉管理”服务体系,使产业园具备农产品生产环境全程监控、 远程水肥灌溉控制、农业大数据采集等功能。
西充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充已建成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3万多亩,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将达10万亩。经测算,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后, 每年每亩可节约劳动力10个以上,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亩产提升30%以上,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 西充记者站 李同周 文/图
新闻推荐
兹有庞晓军申请,因保管不善,将位于西充县晋城镇何家巷1幢1单元6楼1号处成套住房的《房屋所有权证》(证书号:001593号)、《国有...
西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充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