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岳龙 张亚斌 李波 祝安勇 发自哈密
8月23日一大早,从甘肃敦煌出发,“丝路寻踪·源点南充”重走丝绸之路采访组驱车穿行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沿着古丝绸之路继续前行。离开河西走廊,月牙泉、鸣沙山、敦煌莫高窟已渐行渐远。过柳园,一路西进,中国地图上一个熟悉的名字进入采访组的视线。
星星峡,从这里进入新疆哈密,采访组开启了南充丝路探源新的行程。
A 东天山脚下 一曲壮歌荡气回肠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因雄伟的天山从哈密中部穿过,形成了山南山北“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天山从哈密中部穿过,盘亘于其境内的天山段被叫作东天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新时代的哈密人又赋予了这里“天山廊道·丝路名城”的厚望。
8月的哈密,正是哈密瓜飘香的季节,诱人的哈密瓜香也让途经此处或远道慕名而来的游人在此驻足。与采访组一行一样,当行走于新丝路上的人们在品味着香甜的哈密瓜时,更对一段难忘的历史牵挂于心———位于东天山脚下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成了采访组进疆采访的第一站。
“这个季节来到哈密,肯定要品尝一下哈密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也一定得去看看。”哈密日报资深摄影记者蔡增乐是山西人,从部队转业后一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脱下军装到驻地报社当了十余年的专业摄影记者,他的镜头里不仅定格了哈密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珍贵镜头,也特别关注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的变迁。
8月23日下午,在蔡增乐的引领下,采访组一行走进位于哈密市东疆大道机场西侧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纪念园呈仿古园林建筑格局,园内庄严肃穆,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精心雕刻的座座浮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据纪念园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是从哈密市区迁建来的,新建的纪念园占地96.83亩,由纪念广场、纪念馆和碑廊三部分组成。纪念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布展,今年国庆节前将正式向游人开放。
纪念园周边以前是无垠的戈壁滩,如今已泛起层层绿浪。蔡增乐说:“绿色代表生命的律动,红军西路军将士有的虽长眠于茫茫戈壁,但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哈密人为幸福生活而奋斗!”
走进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作为从“丝路源点”南充来的媒体人,在探寻丝绸之路的昨天和今天时,不由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雄浑而又凄美的画卷和一段让人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画卷来自丝绸古道星星峡。大漠深处、残阳如血,一个满载着丝绸等物品的驼队从中原一路走来,穿越星星峡进入新疆,辎重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每一道车辙讲述着古丝绸之路昔日的繁荣兴盛,同时也留下一段不朽的传奇。
红色记忆则让人铭记于心。当年,深入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指战员历经艰辛,经过半年时间浴血奋战冲出重围,到达新疆星星峡,途经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最终转危为安。为记录红军西路军这段荡气回肠、英勇顽强的历史,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在此立下不朽丰碑。
两段历史,两幅不同色彩的画卷;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历史使命。哈密,作为丝绸古道上的见证者,向人们传递着新丝路新故事。
B 古丝绸之路上 一条通道穿越无人区
干净整洁的大街,在交警的指挥下,行人、车辆有序通行;林立的高楼和店铺,街头不时传来悦耳的冬不拉声……行走于哈密街头,这种宁静而又恬淡的生活让人心生向往。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密人,这一生不为家乡留下点什么,我更坐不住!”在哈密有一定声望的学者彭兴礼头顶哈密东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头衔,长期从事学术研究,“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兴衰。
黑黑的脸膛,健硕的身材,齐肩的白发中夹杂着缕缕青丝,年过五旬的彭兴礼一直致力于对哈密古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丝绸之路过境哈密的研究,颇有造诣。
“汉唐时期,包括从南充来的丝绸从关内进入新疆,除了历史上所说的丝绸之路必走以外,还有一条穿越无人区之路———哈密大海道。”彭兴礼所说的哈密大海道(现称魔鬼城)位于哈密市五堡镇境内。从哈密市驱车前往只有70公里的车程。据彭兴礼介绍,大海道,因大沙海而得名,故又名沙海道。这里汇集有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哈密大海道道路呈东南走向,在它的两端,连接着丝绸之路上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重镇———吐鲁番和敦煌。这条道开通和使用于汉代,唐代后官方的利用才趋于停止,大海道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记忆中的丝绸古道。
24日上午,在蔡增乐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实地走进魔鬼城,循着古丝绸之路驼队留下的足迹一路前行发现,这里如今已变成了一个让户外探险爱好者纷至沓来的天堂。
戈壁瀚海深处,一座座古城堡和一道道古城墙任凭风沙洗礼,它们不惧风雨、孤独地守望星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前来探险的人们讲述着那段被岁月风干的历史。
远去了古丝绸之路上悦耳的驼铃声,走进大海道,一个荒漠人烟、雅丹地貌相对集中的地方,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 畅想新未来 南充籍创业者瓜乡逐梦
身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如今的丝路名城哈密也成了许多南充籍乡友逐梦的天堂。
听说是家乡的记者专程来采访,在哈密城郊经营彩钢生意的吴永智早早地就在公司办公室等候。
今年53岁,家住西充县城东门桥的吴永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从西充县某机关单位辞职下海,孤身一人前往新疆开启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最初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然后在乌鲁木齐市一家私营企业主那里学得彩钢门窗加工技术,在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后,他于1997年转战哈密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过20多年的艰辛创业,如今吴永智已在哈密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彩钢加工业务已占据了哈密50%的市场,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
儿子从意大利留学归来后已在北京成家立业,人到中年事业也蒸蒸日上,在异乡漂泊了20多年的吴永智有一个心愿:“再在新疆奋斗几年,待找到新的项目后将公司业务拓展到老家,助力家乡经济发展。”
何元波是西充县义兴镇人,从部队复员后利用在军营学到的烹饪技术,在第二故乡哈密开了一家餐馆。他每天围着灶台转,媳妇则满脸笑容照顾着堂子招呼着客人。地处哈密市八一大道旁边的餐馆,门店虽小生意也算做得风生水起。从当兵到复员,同样在哈密生活了20多年,今年40多岁的何元波对未来信心满满。
“南充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人勤劳,现在交通便捷了,真诚地希望两地在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合作上寻求更广阔的空间。”23日下午6时左右,采访组一行抵达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赵海燕的办公室时,她正在网上收看南充市的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南充的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做得很精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赵海燕说,看了这部宣传片,她有了一种想去南充看看的冲动。
哈密扼守着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如何与“中国绸都”南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丝路”对接?赵海燕说,下一步,争取将旅游专列开进南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实现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的同时,开启新丝路合作的新天地。
迎着戈壁深处升起的太阳,蔡增乐背上相机走向了当天要采访的点。一家四口身在异乡,还要为生活继续打拼,何元波也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市场上采购餐馆当天必备的食材……一条丝绸之路穿越千年,在哈密,聆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美丽而又动听。
新闻推荐
■伍嘉一文/图今年72岁的何全英,原居住在顺庆区舞凤街道将军路社区双女石棚户区。那时,她、老伴、儿子、儿媳、孙子5人...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