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西充新闻 > 正文

“苕腔苕调” 别具一格“语言岛”

来源:南充晚报 2018-12-07 02:49   https://www.yybnet.net/

一首歌,凭着熟悉的旋律,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这歌就是《国际歌》。

一句话,因其独特的发音,不用出示身份证,就知道你是哪儿人,这话就是西充话。

西充话就是西充人自带的身份证。

西充话是“苕国”西充专有,因此,有人说西充人说话总是“苕腔苕调”。

“苕腔苕调”,有外地人对西充话的蔑称或戏称之嫌,因为“苕”这个字,在外地人看来,就是“土”的同义词。说“这个人‘苕’得很”,那人穿的衣服才“苕”哦,意思就是这人或那人“土得很”,不洋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红配绿, 苕得哭。”就是说西充女人穿衣服喜欢红色衣服搭配绿色衣服, 这在外地人看来就是很“苕”的搭配。

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苕” 也好,“土”也罢,不正是现在城里人最喜欢的吗?土鸡、土鸡蛋、土鸭、土鸭蛋、土猪肉……越土越好!就像喜欢红苕的西充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红苕一样。12月1日,出生于西充县高院镇的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化树,在学校附近自己开辟的菜地里,挖出自己种的红苕, 高兴地说:“这才是具有西充味的红苕!”

位于四川东北部中心地带的丘陵县西充,幅员面积只有1108平方公里,辖44个乡镇, 总人口不到70万。 西充面积虽小,却名声在外,最为世人称道的人有两个:一个是“诳楚救汉”、开汉室400余年基业、促进了汉民族形成的纪信,一个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最为世人熟悉的物是红苕; 最为世人知晓的事是西充人说的西充话。

西充属南充市管辖,在南充所辖的9个县(市、区)里,其余8个分处西充北、东、南方向,口音相差都不大,唯独西充口音“独树一帜”,形成别具一格“语言岛”。

西充话分布在西充县全境,有两大特点:一是韵母保留了古汉语里的入声,l、n不分,en、eng不分,in、ing不分; 二是义兴片区的人将声母为j、q、x的字,读成z、c、s。

据西华师范大学讲师郑奇介绍,西充话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和相距仅30公里的南充却格格不入, 因为南充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国语言资源调查的安排, 西华师大课题组于今年初到西充县晋城镇就“西充话”进行调查,目前已进入资料整理阶段。

郑奇说,作为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的西充话,最大特色就是保留了古汉语里的入声,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个声调,现在北方话中基本消失,四川话中也仅在岷江流域和川南地区还保留。

一般的普通话是四个声调, 这也是在小学语文阶段大家都学过的一二三四声。 而西充话则是在一二三四声之外还多了一个入声,总共五个声调。

西充话读入声字的时候只是喉头略紧、发音短促,所以听西充人说话,感觉是语速快、 嗓门大。“听你们家里人说话就像吵架似的。” 在重庆工作、出生于西充县观凤乡净土寺村的何黔的老婆这样评述家人摆龙门阵。

我在西充县采访发现, 比较典型的一些西充话发音有:汉字 普通话发音 西充话发音

不 bu bo(博)

部 bu pu(铺)

车 che cei(普通话没有对应读音的字)

个 ge guo(过)

何 he huo(活)

黑 hei ha(哈)

鸡 ji zi(资)

己 ji zi(子)

街 jie gai(该)

哭 ku ko(普通话没有对应读音的字)

科 ke ko(普通话没有对应读音的字)

客 ke ka(咖)

六 liu luo(落)

陆 lu luo(落)

绿 lv luo(落)

扑 pu po(泼)

妻 qi ci(疵)

热 re ra(普通话没有对应读音的字)

色 se sa(萨)

特 te ta(踏)

洗 xi si(死)

西 xi si(丝)

咸 xian han(含)

月 yue yo(哟)

西充话因为其独特的发音而引发笑话连连。 最典型的西充人发音体现在吃早饭的一句话上:“我在西充西街上喝了一碗稀饭,吃了一个鸡蛋,还有咸菜———我在丝充丝该上豁了一碗丝饭,吃了一过资蛋,还有含菜。”经典的笑话比如“早晨‘死脸’”———一亲家母过年时到另一亲家母家做客, 大年初一起床后, 东道主亲家母把洗脸水备好了, 叫来客亲家母洗脸:“亲家母‘死脸’。”来客亲家母:“你先‘死’。”东道主亲家母:“你先‘死’。”又比如“满屋‘博士’”———一外地同学问西充同学:“你爸爸是火车司机吗?”答:“博士(不是)。”“你妹妹是中学生?”“博士(不是)。”

为什么西充话会保留入声,且部分区域j、q、x读成z、c、s,而周围邻县却不是这样呢?

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处于内地一隅的西充少战乱、较稳定、土著民多而形成。

明末清初,巴蜀大地,烽火四起,战乱不断。张献忠的大西军、豪格的清军、明朝残军与地方武装,均在此混战多年,生灵涂炭。清朝统一后,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规模地迁移人口入川,这就是史书所载的“湖广填四川”。

但西充是个例外,张献忠一直将这里作为根据地,并最终战死于多扶凤凰山。既然是根据地,相对于周边地区,战事较少,人口也能得到更好的延续,虽也有移民迁移到此,但毕竟占多数的是土著民,以至语言也保留得较完整。所以,现在“苕腔苕调”的西充话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四川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西充人移民多,土著民少,西充为何出现“苕腔苕调”并形成独特的“语言岛”, 都是尚待研究的课题。 持这种观点的西充地方文化研究者、原西充师范学校教师吉怀康说,据1993年重庆出版社版《西充县志》载: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西充仅存475丁, 约2370人。”所以,西充人主要还是移民而来。

西充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98年出版的《西充方言》(张星智著、李仲华编)指出,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大多是陕西人、湖广人、四川人,他战死于西充多扶凤凰山时,军队至少还有60万人,而部将孙可望等仅率数万人南下,剩下的几十万人后果虽不一样, 但其中总有一部分在西充“归农耕垦”, 则是无疑的。“苕腔苕调”或许就来源于这些“归农耕垦” 的大西军。1992年10月,我在北京参加全国文化管理高级研讨班时,同班来自湖北武汉的方晨光说话发音,就与西充话很接近。西充有很多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是湖北麻城人,近年来还有许多人到麻城寻根问祖,且有所获。由此也印证了“苕腔苕调”来自移民。

不管怎么说,西充话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成分,比起周围地区,更能体现语言的风雅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充晚报记者 何建斌

新闻推荐

“村企”共建 贫困户成为“上班族”

本报讯(赵荣)11月27日下午6时许,收拾完厂房,脱下工作服,西充县金泉乡板凳垭村村民张良纯从村企下班,慢悠悠地走向自家的菜地,采...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苕腔苕调” 别具一格“语言岛”)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