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虹
白天奔波谈生意,晚上落得清闲,月下泼墨挥毫,天天与书法相伴,已度过40年。现年55岁的他视书法为治躁静心的“良药”,每天一服才睡得踏实。他就是来自西充县的书法爱好者,也是中国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翰墨缘书画院北京朝阳区分院副秘书长、四川省国防教育学院书画院副院长任军。11月12日,记者走进任军家中,听他讲述与书法的故事。
1 认真钻研 废报纸上苦练书法
11月12日,记者来到任军家中,此时他正在案前练习书法,精瘦的手上执着毛笔,只见他凝神定气,笔下龙蛇腾跃,宣纸上的墨字一笔一画但见其功力,“集思广益”四字一气呵成,遒劲有力。除了案前一尘不染的文房四宝,书房中还悬挂着“海纳百川”等书画作品,书柜上堆叠着如小山高的纸张,看得出房屋主人对书法是极爱的。
放下笔,任军讲起了他走上书法道路的故事。1979年,十多岁的任军接过父亲的班,从西充县赶往南部县城印刷厂上班。当时印刷厂的字模不齐,任军还要学习刻字。就在刻字期间,他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同样喜欢书法的小伙伴罗云一起开始琢磨练习书法。“当时纸张极缺,我们只能在废旧站收购废报纸来练习书法,一次就买10多斤。当时一个月工资有20多元钱,在书法上就要花7元左右。”任军告诉记者,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他的书法启蒙老师邹懋思先生,学习颜体,自此打下了楷书基础。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如果缺乏传统文化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明白这一道理的任军每天下班后,和罗云一道,到邹懋思先生家中学习,听老师讲解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现在,任军还能随口背出众多经典篇章。
一次来南充学习的机会,任军认识了书法家陈广兴先生。任军说,陈广兴先生是他的偶像,每次陈广兴先生到南部县出差时,他都必定会带着自己写的作品去请教。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中,任军准备通过参加比赛来检验自己的成果。“1985年,我第一次投稿,我从写过的作品中千挑万选才选出一幅,但投进去就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任军说,他并没有气馁,经过6次投稿杳无音讯后,第7次终于等来了回音。“当时办公室通知我去拿信件,我打开一看,是一张荣誉证书,兴奋了好久,还给老师和父母都写信汇报喜讯。”任军说。
2 见多识广 通过书法交到益友
“由于工作安排,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这给了我机会观赏祖国美景名山大川,同时,也让我有机会拜谒各地书法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书法的迥异风格。见得多便心胸开阔,学得多便取其精华。”任军说,行万里路丰富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多次在省市各地书法展览中收获很多。如今,他获过10余次全国(以及省级)书法大奖。
2014年,老友罗云先生在新疆石河子开书画展,任军的作品也参与了展示。“展览闭幕那天,一位商人购买了我的书法作品《惠风和畅》。”任军回忆,当时那位商人在作品前站立了许久,他上前询问才得知商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两人也因此成了朋友,经常交流书法心得。
不仅书法作品得到了书法界同仁的肯定和喜爱,更令任军欣慰的是,他的女儿也在他的影响下,爱上了书法。“从小看着我写字,她也跟着学。7岁时就在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中拿了三等奖。”任军骄傲地说,现在女儿已经长大,他又开始培养孙子学习书法的兴趣。
经过40年的执笔,任军右手的大拇指与无名指都鼓起了一个厚厚的茧子包,在其它骨节分明的手指中显得尤其突出。“书法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我希望能够传承下去。”任军说,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组建一个书法培训班,让孩子们学习之余,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闻推荐
自今年9月部署开展“秋风”专项行动以来,全市公安刑侦部门牢固树立“打击犯罪是公安主业”“既要破大案又要管小案”“有...
西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