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双早
“做公益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能真正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52岁的杨友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2014年正式加入公益组织后,4年时间,他捐出爱心款6万元做公益。他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帮助更多的人。
热衷公益 乐于助残
杨友志是嘉陵区西兴街道人,少时家贫,为了赚钱养家,早早外出闯荡,有了一些积蓄。杨友志如今在顺庆区工作,每年返乡,他都会主动让家人联系家境较贫困的乡亲,为他们送去米、油以及钱款。一来二去,杨友志对公益事业越发热心起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帮助别人,现在有了条件,为什么不去做呢?”杨友志告诉记者,2014年初,通过朋友介绍,他正式加入市内一家公益协会。只要听见有为残疾人朋友举办的义卖活动,杨友志都会前去参加,少则拿出500元,多则拿出数千元,为残疾人朋友送去爱心。
家住西充县的26岁残疾小伙张考达对杨友志的印象很深。腿脚不便的张考达自力更生,制作拖把、扫帚等生活用品,后通过公益协会的帮助,在义卖活动上售卖。“2017年6月,我制作的拖把在义卖活动上被杨叔叔买走10把。”张考达说,原本20元一把的拖把在现场被杨友志“抬高”至50元,“多出的300元我说什么也不肯要,但是杨叔叔说这是对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鼓励,以后我再做出拖把,他还要来买。”
除了拖把、扫帚,杨友志所在公司的一间小库房里,至今还放有不少的竹筐、布鞋、儿童衣物,这些都是杨友志在义卖活动上高价买来寄存在此的。“鞋子、衣物达到一定量就捐给凉山地区的贫困家庭。”杨友志说。像这样的义卖活动,杨友志每年至少要参加5次。
无私助学 温暖孩子
除了帮助自力更生的残疾人,杨友志还无偿资助贫困家庭儿童读书。
“以前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志愿者无偿助学的事迹,我很受触动。从2014年开始,我通过公益协会牵线搭桥,资助了营山县明德乡、高坪区黄溪乡的4个贫困孩子上学。”杨友志说,孩子们很懂事,他时常去学校看他们,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小零食,“有时候孩子们还会给我写信表达谢意,让我感动不已。”
能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读书?在多次走进乡村贫困家庭后,杨友志陷入了这样的思考。最终,他与业内几名朋友商量,大家决定共同向市内一家长期从事助学的公益协会以缴纳年费的方式捐款,每年近3万元,其中杨友志每年固定捐出1万元,至今已有4个年头。
据了解,杨友志的助学款主要用于市内小学阶段读书的贫困孩子,每人每年600元,再加上他直接资助的4个孩子,他每年仅个人帮助的孩子就有20个。
杨友志告诉记者,他和朋友们决定为这些孩子提供长期的助学金资助,希望孩子们能够完成学业,早日成才,彻底改变贫穷的命运。
榜样力量 传递爱心
从事公益活动4年时间,杨友志直接捐赠的现金达到6万元,同时,他还带动身边的朋友参与公益活动,共同奉献爱心。他说:“金钱能解决一些问题,但绝对不是全部,也要花时间亲力亲为。”
2017年,杨友志带动公司10余名同事加入了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众筹时光·情系桑榆”志愿服务活动,把目光延伸到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温暖。
在顺庆区华凤街道华凤敬老院,每月都能看到杨友志的身影。他经常给老人带去牛奶、水果等慰问品,现场给老人们唱歌。从2017年至今,杨友志与同事们去过的敬老院共20余处。在他的带动下,同年,他所在的公司也被市网信办、市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局联合评为2017年“十佳热心公益企业”之一。
“前不久,我又组织同事们在公益活动中开辟了新‘战场\’,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助残、助学、敬老、献血……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些公益活动中,献出爱心,温暖他人。”杨友志说,他会在公益路上一直走下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新闻推荐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乐此不疲地奔走在维权路上记者体验:基层执行法官的一天
●本报记者张蓉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解决法律纷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穿梭在城市、乡村,奔走在当地、异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收集的材料,尽心尽力维护每一个生效法律文书走完整个审判工作的“最后...
西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