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辉
西充县同德乡龙台寺村的何清秀,这个原本幸福的女人,却被命运开了一个玩笑:儿子刚出生3个月就被确诊为脑瘫;去年1月丈夫突发脑梗死,大脑80%受损,接下来继发癫痫和肠梗阻……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她的身上。
6月8日,记者在南充一家康复医院见到正陪儿子做康复的何清秀。她说,4岁的儿子康复效果非常好,已经能喊“爸爸妈妈”了。“我不想放弃儿子的康复治疗,可家里一贫如洗,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说这句话时,记者看到她眼光里泛着泪花。
噩运降临 儿子脑瘫
何清秀和丈夫冯贡远在广州打工10多年,日子过得很幸福。当冯贡远42岁、何清秀38岁时,他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儿子冯谦。有点积蓄的夫妻俩甚至为儿子规划了未来:送他去较好的学校读书,若儿子有艺术天赋,还可以让他去学艺术。
然而,冯谦3个月大时,突发高烧,昏迷不醒。何清秀和冯贡远立即将儿子送往广州一家医院。经过医生一番检查,生命垂危的冯谦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当时整个人都傻了,就那么站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等消息,站了10多个小时,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清秀仍记忆犹新。
重症监护室的门打开后,听到医生说孩子暂时抢救过来的夫妻俩喜极而泣。“看到医生欲言又止,我的心一下子又紧起来。”何清秀说,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患有运动神经发育迟缓症。
这对农村夫妇并不知道什么叫“运动神经发育迟缓”,直到医生说“就是脑瘫,另外也患有肺炎,还得继续住院治疗”时,夫妻俩抱头痛哭。
接连打击 丈夫患病
冯谦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36天,花费11万元。“只要孩子能脱离危险,把病治好,花多少钱我都愿意。”何清秀告诉记者,他们中年得子很不容易,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接受治疗。
由于需要持续治疗,出院一个月后,何清秀带着儿子又来到医院。“一岁半之前,每50天就要住院20天,每次费用在2万元左右,到后来,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何清秀说,主治医生很同情她的遭遇,建议她带孩子回四川老家,“医生说农村空气好,对治疗孩子肺炎也有好处。”
回到西充县同德乡,冯贡远靠到处打工来维持家庭开支和孩子医疗费,何清秀除了带着冯谦去县、乡医院做一些常规检查外,就是训练孩子走路和说话。“别人家的孩子到了一岁半就能走路和说话,可我家谦娃站都站不稳,话也不能说,我只有一个人偷偷地哭。”何秀清说。
去年1月3日上午10时许,身心俱疲的冯贡远,突然倒地不起。经医生诊断,冯贡远为突发脑梗死,大脑80%受损,半边身体瘫痪。后来,冯贡远又患上癫痫和肠梗阻。“原本家里还有他可以依靠,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何清秀说,患病后的丈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也全靠自己照料。
冯谦的康复治疗,已花光家里所有积蓄,丈夫住院的18万余元费用,何清秀只得到处借钱。5月28日,已回家静养的冯贡远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不断抽搐。何清秀知道,丈夫的癫痫病又发作了。“当时兜里一分钱都没有。”何清秀说,第二天一大早,同村的几个老婆婆自发在同德街上为她募捐,并将2200多元捐款送到她手上。
坚强母亲 不言放弃
“这一两年,乡上、村上为我们家募捐了好几次,大家都尽力了。”何清秀告诉记者,她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让她看到了希望。
在西充县残联的帮助下,冯谦去年进入南充一家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半年左右,谦娃能喊爸爸妈妈了,我当时就哭了。”何清秀激动地说,“现在他还能扶着桌椅勉强站稳了。”
冯谦的康复训练医师告诉记者,脑瘫儿童6岁之前是最佳康复治疗期,冯谦属于轻度脑瘫,只要家属不放弃,孩子以后还是能生活自理。
“每当医生劝我不要放弃,还说谦娃这么可爱,以后可以学一技之长,能让我享清福时,我就很难受。”何清秀说,她只希望儿子以后能生活自理、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当好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市委书记李仲彬深入西充县调研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张德利6月的西充,沃野田畴,满眼绿色,生机勃发。带着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深度思考,昨日,市委书记李仲彬深入西充县部分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调研...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