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蓬安 > 正文

坚守三尺讲台 一家两代8位教师

来源:南充日报 2019-11-21 04:29   https://www.yybnet.net/

●汪泽民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腾飞,蓬安的教育事业也书写了气势恢宏的长卷。教师是最直接的见证者,近日,笔者近走进蓬安校园,采访了老中青三代老师代表,听他们讲述三尺讲台的故事,见证蓬安教育事业70年变迁。

坚守36年 乡村老师教“混龄班”

与新中国同岁的刘淑媛是蓬安县的一名退休教师,她1969年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随后辗转平头初中、平头小学等多个乡村小学,在老师岗位上坚守36年。

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感慨颇深,那时的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条件简陋,乡村学校基本都是利用寺庙的房子做学生的教室,四面通透,夏不避雨,冬不挡风;物质上也很匮乏,点的是煤油灯,学生来上课大多穿草鞋、烂胶鞋……

“那时学校就几个‘混龄班’,由年龄段相近的学生组成,教室左边是一年级,右边是三年级,老师先给左边一年级讲课文、布置作业,再给教室右边的三年级学生讲数学。”刘淑媛说,那时的老师不像现在的老师各司其职,他们都是“全科老师”,一个班就一个老师,语文数学一肩挑,老师、学生都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走过来的。

2005年,刘淑媛退休。她说,看着学生们长大成才,36年的坚持是值得的。

接过接力棒 三兄妹选择当教师

据《蓬安县志》记载:1986年蓬安校园占地123顷,校园建筑面积12.34万平方米,全县学校仅有1个足球场,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17%、97%、39%。

20世纪八十年代,蓬安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农村学校有了教学楼。但更多乡村学校是“一危四无”教室———校舍很多是危房,没有电灯、没有木质桌凳、没有运动场、没有厕所。“黑屋子、破窗子、泥台子,烂桌子、石凳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成为当时蓬安大部分学校的真实写照。

到了21世纪初,“一危四无”变成了历史,校园、教室焕然一新,铺上了水泥地、挂上了电灯电扇、安上了玻璃窗……

在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下,唐家三兄妹在90年代先后走上了教师岗位,见证了蓬安这一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1992年,家中排行老二的唐惊涛率先从父辈手中接过教育的接力棒,成为蓬安的一名教师。

1993年,老大唐惊波从蓬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蓬安县平头初中任语文老师,并担任班主任。

1996年,19岁的小妹唐小英从四川省江油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毅然选择回到蓬安当一名幼儿老师。

据资料显示,“普九”期间,蓬安县教育经费共投入1.8亿元,新建校舍面积238150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有了现代化的校舍。

用唐惊波的话说,改变还在继续,进入新世纪后,特别近10年:学费免了,贫困学生还有了助学金,乡镇学校食堂有了营养餐……

在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一个信息,唐惊波三兄妹的配偶也都是教师,在他们这个大家庭中,两代人出了8位教师。

美好时代 90后老师探索新教学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11月5日下午,笔者在城东路小学老师张杰的课堂上体验了一堂数学课。张杰今年26岁,是一名90后老师。谈起现在的教育情况,他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我们每间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张杰告诉笔者,和自己上学的年代相比,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课程设置也更加合理科学,学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新闻推荐

开展集中宣传 助力平安建设

近日,蓬安县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局、相如街道等单位和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企业,紧密...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坚守三尺讲台 一家两代8位教师)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