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南充乡村大地一派骄人的金黄,田间地头,到处是丰收的景象。从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灌溉体系布局,南充农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蓬安县巨龙镇、仪陇县思德乡、营山县福源乡,对这三个地方的“丰收村”进行了走访,见证这里悄然发生的变化。
土地入股 撂荒地华丽转身
连日来, 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阵阵轰鸣, 蓬安县巨龙镇丰收村昔日的撂荒地里而今呈现出一派水稻增产增收的喜人景象。
丰收村有9个村民小组, 人口1073人,土地900余亩,其中水田480亩。前些年,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该村土地撂荒近400亩。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6年, 该村依托山合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吸纳农户带地入股,有效化解了当地缺劳户、弱劳户家庭土地撂荒问题。
丰收村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交由合作社耕种,收获以后农户按入股土地每亩400元的标准分配稻谷,剩余部分由专合社进行处理。 这样通过效益带动,该村80%的土地入股合作社,这不仅使昔日的撂荒地“华丽转身”, 变成高产田,而且也让农村土地迸发出新活力。
机种机收 今年新稻卖得好
金黄的稻谷发出哗哗的声响, 巨龙镇丰收村村民唐正把刚装仓的稻谷舀出来,分装到编织袋里。约定的晌午一过,进村收购稻谷的农业公司就把车开到院坝里,把上千公斤的稻谷全部运走。
53岁的唐元林是另一个种粮大户,丰收的喜悦让他整天乐呵呵的。 他目前最关心的是把稻谷反复风干选净, 期待卖个好价钱。这批稻谷全部售出后,他要给老伴买一身好衣裳, 让她穿上去成都的女儿家里玩几天。
今秋, 蓬安县巨龙镇丰收村村民集中出售的粮食还包括玉米、花生、红苕。“丰收村过去采取人工栽种收割,目前已经全部改成机种机收,两三个人,两三台机械, 几天之内就可以把过去持续一个月的秋收完成。”唐元林告诉记者,今年村民当中出售稻谷最高收入达1.6万元。
新村建设 日子越过越滋润
巨龙镇丰收村在突出传统种植业特色时,也在努力发展现代经济产业。“粮食向有机化发展,提高其附加值;经济作物以中药为主,为家庭增收助力。” 巨龙镇丰收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全告诉记者。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近年来,一些外出务工的家庭,看中村里发展潜力,纷纷回家修房,将老旧房子改造成清一色的楼房。 而全村被统计的70多户D、C级危房, 在村委会统筹规划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退出原有宅基,实行集中建房,全村形成两个居民聚居点。
记者了解到, 巨龙镇丰收村还将进一步整治农田基础设施, 提升一些边角农田的种植效益。 同时通过与种子公司合作, 进一步引进高质高产良种,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夯实丰收村的主业。同时,加大产业规模,让“饱起来”的村民富起来,让丰收村成为偏远深丘里的“世外桃源”。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乐校臣/图
延伸阅读
营山县福源乡丰收村
家家户户争创业
“我们这里有一个何家沟水库,是上个世纪修建的,历史创造的优厚条件,让村里十年九丰,这就为丰收村名号奠定了坚实基础。”营山县福源乡丰收村党支部书记何爱民介绍。
目前,福源乡丰收村有935人,耕地面积900余亩。平坝良田主要种植稻谷,春季轮种油菜和小麦,土地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村民们又开办各种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32岁的何刚,在村里种植数百亩蘑菇,成为村里率先“富起来”的典型。
致富效益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一些村民回家创业,开办白酒厂;还有一些村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同样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现在村里集体经济, 种植和养殖业都发展不错,‘丰收村\’名副其实。”何爱民自豪地说。
仪陇县思德乡丰收村
产业发展助脱贫
收获了25吨稻谷、2吨油菜籽、30吨玉米……仪陇县思德乡丰收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春天播下的希望,已然在丰收的季节里结出硕果。环顾如今的丰收村,郁郁葱葱的山林间,白墙青瓦,美景如画。村道公路盘绕着青山绿水,连接着村头组尾,铺设到每家每户,安全放心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 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村民们又迎来全新的丰收希望。
村里成立互助社通过小额贷款方式, 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此外,果园经济也是村里的一大亮点。
同时,丰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户,完成C、D级危房改造19户,到2017年底实现了全村43户109人脱贫,预计今年底可实现整村退出目标任务。
新闻推荐
近年来,伴随“南西蓬”一体化发展、蓬安“撤县设区”加速加力,蓬安县与南充主城区基础同网、产业同链、区域同城已是大...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