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张瀚誉/图
“我走不得了,但是这声感谢依然要送给你们!”昨(29)日上午,蓬安县高庙乡五保老人李天松告诉记者,他的一笔“救命钱”,因存放不当变成一堆残币,是南充晚报给予关注并引起各方重视。 如今,银行和好心人一分不少地为他兑换了这笔钱,也“医”好了他的“心病”,他特意制作了两面大红锦旗,托人送到了本报编辑部。
老人有难 本报记者现场调查
74岁的五保老人李天松,长期体弱多病。 由于害怕身体危急时候需要救治,平时连肉都舍不得买, 只买便宜的猪边角油,拿回家熬制成猪油补充营养。他这么省吃俭用,终于攒下了6800元现金。谁也没有料到, 老人把这笔钱藏在屋后苕窖里,却被山泉打湿、泡烂。看到这一幕,李天松欲哭无泪。在村民帮助下,他把残币烤干, 却只剩下一堆大小不一的钱片。为了把这堆残币兑换成足额钞票, 没有文化、身体行动不便的李天松再次陷入了困境。这时候,村民想到了向媒体求助。
接到求助后, 本报第一时间派出两名记者,前往高庙乡李天松家里。本月17日,本报登出第一篇报道,向社会披露五保老人李天松的遭遇, 呼吁市内银行出手相助,为李天松大爷妥善兑换残币。第二天,蓬安县邮政分公司迅速作出反应,指派公司金融代理部负责人, 赶到高庙乡,积极为李天松大爷拼凑残币,最后拼凑了2700元达到兑换标准的残币, 依然剩有4000余元残币无法兑换。
蓬安县人行、 邮政代理部门人员并不灰心, 将残币送到人行南充市中心支行,邀请专家鉴定。然而,经过专家努力,总共达到兑换标准的残币仅有2400元。李天松大爷仍陷入失望中。这时候,南充市水投集团员工、退伍军人杨仕科,利用自己业余打小工挣得的零钱, 捐出4400元现金,为李大爷补足了损失。
无限感激 两面锦旗表达心声
8月24日上午, 李天松老人委托亲戚, 将两面锦旗和感谢信送到本报编辑部。前几天,在李天松的一再要求下,他的这位亲戚按照老人的意思, 制作了两面锦旗,并由李天松老人口述,一位回家休假的大学生笔录, 写成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附后)。
“李天松是我二爸,我们对他的遭遇也无能为力, 但是很愿意替他操办这种事,知恩言谢。”他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活动, 向社会所有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和祝福。
当天上午, 本报值班编委何建斌接待了李天松的亲戚。同时,晚报也把此事另一位主角、 爱心人士杨仕科约请到报社,一同参与见面并接受锦旗。大家一起祝福李天松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新闻推荐
■南充晚报记者张松/文张瀚誉/图“这钱就是我的命根子,谁能够把它救回来?”昨(16)日下午,满头大汗的李天松大爷带着哭腔称...
蓬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