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蓉萍 见习记者 罗虹
曾经在外务工的陈其辉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一场意外却让他们家跌入谷底,失去一条腿的陈其辉消沉了许久,在蓬安县相如镇清水铺村党支部书记喻义文的鼓励下,发展起了种植业、养殖业,不仅摘掉了“穷”帽,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陈其辉说,贫困并不可怕,脱贫不能一味地靠政府,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一样能够致富。
意外致残 评为贫困户
走进清水铺村,一幢幢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别墅式新房分两列坐落在水泥路左右,一块块小菜园围绕在房前屋后,菜园里玉米、红薯、豇豆、辣椒等蔬菜长势颇好。拄着拐杖的陈其辉正在自家屋前田里拾掇蔬菜,只见他将拐杖夹在胳肢窝里,空出的双手便在田里忙活着。这块地收拾好了,他又拄着拐,靠着自己仅剩的左腿一跳一跳地跳去下一块田。
陈其辉的砖房就修在水泥路边,隔着水泥路就是自家的菜园子。坐在宽敞的水泥院坝里,陈其辉向记者讲述了那场意外给他家庭带来的变化。多年前,陈其辉与妻子唐秀芳一直在广东打工,小两口省吃俭用,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但也算安然自得。2006年,陈其辉因为一场意外,右腿绞进机器,不得不截肢。这一场变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摇摇欲坠,无奈的夫妻俩只能选择回到家乡。因为接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变故,陈其辉一蹶不振。
“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我不能接受自己从一个健康人变成残疾人,感觉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度过了,能活一天算一天。”陈其辉回想起自己当时的状态,少了一条腿,吃饭、走路、睡觉,做什么都不顺心,看到什么都觉得不尽如人意,还常常无缘无故乱发脾气,让家里人也跟着他担惊受怕。
看着儿时的同伴如此消沉,如何让贫困的陈其辉重拾生活信心,自力更生?喻义文一直在思索。
重拾信心 自力更生甩穷帽
“你的‘穷根\’在思想上。”喻义文坦率地告诉陈其辉,再好的政策也富不了好吃懒做的人;只有自己主动点、政府帮扶点,才有脱贫的希望。喻义文的家距离陈其辉的家不过200多米,每天喻义文就往他家里跑,给他做思想工作,用村里的先进典型感染他。“当贫困户不光荣。”陈其辉说,在喻义文的劝说下,在村里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下,他意识到“等靠要”只能救济一时,勤劳致富才能幸福一辈子。
2014年被列入精准贫困户,陈其辉便开始靠着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因为妻子也患有疾病,不能做重体力活,陈其辉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一条腿支撑起了这个家。不仅种起了11亩土地,还养猪、鸡、鸭,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看到陈其辉终于站起来了,喻义文还帮着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收附近四个村的垃圾,每年还能增收1万多元。
只有一条腿、行动不便的陈其辉如何穿梭在四个村之间?“我专门买了个三轮车收垃圾,这样有时候出去也方便些。”陈其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三轮车,原本在右脚处的刹车被改装到左脚处。经过几年时间的磨合,三轮车已经成为陈其辉外出的重要代步工具。只见他走到车前,将两支拐杖一并放在座位上,顺势坐下,左脚踩住刹车,右手扭动油门,动作一气呵成,很是熟练。“只要别人一个电话,我就开着我的三轮车出去收垃圾。”陈其辉笑容满面。
生活变好了,病痛却不曾远离他。因为被截肢的地方经常发炎,去年因骨髓炎,陈其辉不得不再一次截肢。现在陈其辉的右腿只剩下大腿根部,每天还要打三针麻药针,才能止住钻心的疼痛。但这一切都没有再一次将陈其辉打趴下,他就像是坚韧的小草,即使风吹雨打,但只要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便无所畏惧。
采访结束,陈其辉又拄着拐杖回到自己的菜园里,在绿油油的菜畦之间,仍然可以望见陈其辉坚韧挺拔的身姿、温暖自信的笑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亮)6月1日,重庆蓬安商会的爱心企业家们深入蓬安县银汉镇吕广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陪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儿...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