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待君 文/图
10月14日下午雨后初霁,景美如画。
蓬安县碧溪乡鱼塘湾村贫困户郑金城正赶着羊群上山。
郑金城家因病致贫,欠下了6万多元债务。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他通过发展山羊养殖,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站在山头,看着眼前的“穷山窝”旧貌换新颜,回想自己曾经的贫困生活,郑金城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现在虽然脱贫了,但是,今后一旦没有了政策支持和干部帮扶,我该怎么办?”
郑金城的担心也是大多数贫困户的隐忧。
蓬安脱贫攻坚率先通过省级验收考核,同样面临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百姓之问!
县委在探索,干部在思考,群众在期盼!
蓬安,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党建与脱贫攻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
建强龙头 筑牢根基 打造脱贫奔康“桥头堡”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的党支部。
巨龙镇马家嘴村、合作村和分水岭村都是贫困村,村与村之间各自为政,产业难发展、民心难凝聚。巨龙镇党委将3个贫困村党支部进行整合,成立万亩奔康产业园联合党总支,通过党总支统筹、整合3个村的所有力量,有效地把党小组建在脱贫攻坚产业链上,有效地把党员聚集在脱贫产业上。
“联合党总支的成立,使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一个目标一盘棋、同心协力齐努力的局面。”据介绍,产业园于今年2月规划、6月建成,短短4个月时间,核心区面积达5000亩的柑橘产业园便初具规模。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6个村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发展,8000余人搭上奔康快车。
巨龙镇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助力脱贫奔康,仅是蓬安县党建引领脱贫奔康的一个缩影———
龙蚕镇金家沟村是该镇党建工作先进村。去年,镇党委通过金家沟村与一碗水村结对共建、联村发展,一碗水村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种养殖主导产业迅速建成,贫困面貌有效改变,实现了党建与扶贫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实践中,蓬安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连、发展同向的原则,以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等为依托,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功能型党组织113个,协调推动38个先进村与36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21个软弱涣散村实现转化升级。(下转2版)(上接1版)
同时,蓬安还通过“单村新建、联村共建、跨乡连片”的方式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招引10户龙头企业入园发展,组建了4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家庭农场,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代销代购、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蓬安通过实践,开辟了一条“党建+产业”的脱贫奔康新路径。
利溪镇花房子村,探索实施“村企共建”,流转土地3500余亩,建起集现代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
两路乡发挥村党支部主动性,招引3个业主,大力发展两园(柑桔园、蟠桃园)经济,目前已形成10公里的两园经济带。
……
示范带动 冲在一线 打造脱贫奔康“突击队”
新河乡半街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三面环山,自然条件差,“深山老林窝,出门就爬坡,挣钱往外走,光棍特别多”。2014年以前,这里土地撂荒严重,留守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贫困发生率高达46%,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
为了能找到致富带头人,乡党委多方求贤。得知该村在外创业的“85后”党员陈浩男,不仅有“头脑”,而且群众基础好,乡党委多次派人登门,陈浩男决心返乡,从首都回到乡村。2016年,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用肩膀扛起了脱贫奔康的重任。如今,该村已经形成核桃、鱼虾等主导产业,34户贫困户有了致富门路,去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以内,实现了整村退出。
思路一变天地宽。围绕“选好一人,带好一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把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选任关,52名胸中无数、眼中无活、能力不足的村党支部书记集体“下课”,139名致富带头人、专合组织负责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调整充实第一书记37名,分层分批培养村“两委”后备干部1000余人。通过选优配强“领头羊”,让党组织造血功能“渗透至毛细血管”。
金溪镇云华村的余惠英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人。2017年8月,她主动响应扶贫开发工作的号召,加入了村上的种养殖合作社,并挨家挨户到贫困户家中,介绍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吸收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养殖业。她还自掏腰包拿出近4万元,给贫困户添置衣物、给村上修缮基础设施。如今的云华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邻里和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蓬安县还全面开展“五星党员”评比,以“学习、敬业、效能、服务、自律”为内容,分类定星,星级创评,培养1000名党员示范户,人均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奔康。
示范引领冲在最前,深入一线赶在最先。蓬安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发展指数。
锦屏镇西拱桥村利用位于城郊的区位优势,45名党员带领全村群众,在短短几个月便建起了占地1200余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大棚蔬菜、“不知火”等第一次在这片沃土扎根。
新园乡油坊坝村,党群同心,不到5个月便建成了万亩蜀北桑海的核心区,即将成为蓬安绿色发展的最好例证。
聚焦主体 扶志扶技 打造脱贫奔康“生力军”
如何让扶贫的种子“落地”、让致富的“幼苗”成长?蓬安,在探索中寻找良策———
31岁的郑德,是相如镇牛毛漩村的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后,他把4只种羊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
***的春风吹到牛毛漩村,郑德看到扶贫干部夜以继日地为村里的发展忙碌着,村里的路修通了,产业发展了,他也主动加入到扶贫工作中来,为11户贫困户托养羊100余只,每年定期给贫困户分红。2016年,郑德成为牛毛漩村最年轻的党员。
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巨龙镇脱贫奔康产业园内,50岁的马治国正忙着组织村民们除杂草、作厢、起垄。
因病致贫的马治国是精准脱贫户,如今,他家的危房已经改建,自来水接进厨房,柏油路直达院坝。他看到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变化和希望,勤劳的双手停不下来,将自家5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天还到园区务工,养了10头猪、2头牛,“今年入账2.3万元,妥妥的。”脱贫后的马治国,人更精神了,干事更有劲了。“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也想成为一名党员。”马治国抖了抖裤腿上的泥土,“脱了贫,我不能忘本;入了党,我可以更好地帮助乡亲致富。”
为了让脱贫的种子茁壮成长,蓬安大力实施“益苗”培养计划,不再“坐等上门”,而是“主动引导”,邀请听党课、旁听党员大会、列席组织生活会,1500余名优秀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实施“好党员”发展计划,畅通农村优秀年轻人才入党渠道,从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年轻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近700名。实施“熔炼”提升计划,去年以来,在脱贫攻坚一线优秀人才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85人,发展预备党员258名,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同时,通过“党员先锋户+贫困户”帮扶模式,230户党员先锋户与2300余户贫困户点对点联系、手牵手帮扶,联帮互带、资源共用、共同致富。
针对贫困程度深、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高庙乡贾家桥村组织24名党员,深入23户贫困户家中一对一交心谈心,给他们加油鼓劲,帮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让群众不等不靠,主动干起来。
党群同心谋发展,一幅幅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在蓬安展开———
以新园乡油坊坝村为核心的万亩蜀北桑海正在茁壮成长。
以柳滩乡国乐村为核心的千亩花卉园正在绽放。
以南渠路为轴线、沿线乡镇为核心的百里优质柑橘产业带喜结硕果。
相如镇檬子垭村、利溪镇花房子村等地的10个农业庄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
发挥党建优势,播下扶贫种子,形成雁群效应。
蓬安,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成长发力!
新闻推荐
进村办讲堂 扶贫先扶智讲述人:蓬安县金溪镇谢家店村驻村农技员 成涛
“老成,我给你把开水掺满哈,你用不着天天来我家嘛!”“就想喝你家的开水,一天不喝不习惯呀!”9月20日,我又背起药箱来到蓬安县金溪镇谢家店村沈光万家,查看他家鸡苗的生长情况。作为该村的驻村...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