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蓬安新闻 > 正文

行稳致远:脱贫奔康步履坚

来源:南充日报 2017-07-27 12:1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张维

一条条村道公路建起来,一个个产业园逐步发展壮大,一件件实事让干部群众看到脱贫奔康的希望……2017年,蓬安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坚持以“绣花”功夫抓脱贫。紧紧围绕58个贫困村出列、760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3%以下的奋斗目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脱贫攻坚示范工程,加快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共同奔康。

A 发展大产业 带动大脱贫

大棚里的蔬菜长势正好,漫山遍野的柑橘树苗郁郁葱葱……7月26日,记者走进蓬安县锦屏镇西拱桥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一派喜人的景色映入眼帘。

“几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锦屏镇党委书记胡晏波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县里出台优惠政策,为每个大棚补助资金,并保证农产品就近销售,很快就招引来第一批业主,在西拱桥村建起占地1200多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

西拱桥村365户户入园,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金融+农户”的模式,村民获得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返租倒包、住房出租“五项收入”,户均年增收1.3万元。同时,该村依托房前屋后发展“微果园、微菜园、微养殖”106个,形成大园区规模种植、小庭院自由发展的格局。

西拱桥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仅是该县依托产业园(产业带)夯实脱贫攻坚基础的一个缩影。

当天下午,记者在巨龙镇合作村看到,连片的荒山被整理出来,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已栽种上柑橘树苗。

“巨龙镇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是蓬安县5个万亩产业园之一。”巨龙镇党委书记严清权介绍,该产业园位于蓬安百里果蔬产业带上,规划面积1万多亩,核心区域涉及合作村、马家嘴村、分水岭村3个村,直接带动66户贫困村民入园发展,辐射带动1000多名非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蓬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彭桂林表示,该县坚持精准发力推进真帮实扶,坚持“总量控制、进出平衡”的原则,扎实抓好精准识别、复核校正,清退1009户3390名不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新识别1108户3129名贫困对象,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将今年拟脱贫的7600名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进度等信息制成“帮扶明白卡”,张贴在每家每户墙上,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坚持“群众主体、分类实施”原则,认真对接“五个一批”行动计划,个性化落实到户项目,明确投资规模、进度安排、责任分解等详细内容,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坚持“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去年退出村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贫困村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种养习惯,差异化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滴灌。

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道、人有一技之长”的思路,该县分户规划落实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和劳务经济“三大增收计划”,“订单式”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4392名贫困群众全部实施“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的思路,采取“单村新建、联村共建、跨乡连片”的方式,新建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42个,基本实现“村村有园、户户入园、人人受益”。按照“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百工程”,加快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全长100公里的沿江蔬菜柑橘产业带、城郊观光农业产业带、平坝优质粮油产业带、山区草食牲畜和经济林果产业带,着力带动100余个村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B 改善基础设施 乡村活力迸发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树中,300亩珍稀植物园郁郁葱葱,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这是锦屏镇西拱桥村展现出来的美丽乡村画卷。

“眼前的一栋栋青瓦粉墙的川北民居,就是我们实施‘五改三建\’工程后的群众住房。”胡晏波说,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帮扶单位扶持一点和群众自筹一点的方式,村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现整体推进。目前,水电气网已配套到位,365户群众住进了新房。

在一栋栋民居的外墙上,记者看到写有“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等字。胡晏波介绍,这些字是西拱桥村开展“星级评比树形象”的标杆,“村里大力开展文化进村、农民夜校、法治教育‘三项活动\’,转变观念、提升素质、规范秩序,让群众养成好习惯。保持五星创建、医教帮扶、良俗公约‘三种常态\’,邻里比学赶超,社会真情参与,村组民主自治,让群众形成好风气。”

胡晏波说,西拱桥村活动中心集村委会、文化室、卫生室、农民夜校和文化广场于一体,并建有自编自制《村规民约》“三字经”、民风家风“贤能榜”等文化墙。按“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模式,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自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周五在这里定期开展法治、脱贫、敬老孝亲等主题文化汇演活动;组建联帮互助小组7个,在环境卫生、治安巡控和矛盾纠纷调处上进行轮流值周,群众主动参与、自我治理、自我服务。

据严清权介绍,在巨龙镇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实用、实际、实惠”的原则,统筹推进道路、水利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住房建设上,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房现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五改三建”,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彭桂林表示,蓬安深入推进农村交通“大会战”,建成通村联组水泥路223公里、便民路208公里,有效破解了贫困村“行路难”问题。深入推进水利设施“大建设”,统筹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抗旱减灾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联户饮水工程95个,小微水利设施314个,有效破解了因水受困、因水成疾、因水致贫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住房“大改善”,建成新村聚居点17个,改造C、D级危房520户,完成“五改三建”1862户,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大配套”,大力整合卫生、文化等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成达标卫生室11个、村文化室21个,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截至6月底,4914人达到贫困户“一超六有”脱贫标准、45个村达到贫困村“一低五有”退出标准。

在此基础上,蓬安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脱贫攻坚示范工程,以新园乡油坊坝村为核心建设万亩蜀北桑海,以碧溪乡吕家山村为核心建设千亩花卉园,以南渠路沿线乡镇为轴线建设百里优质柑橘产业带,并在相如镇檬子垭村、利溪镇花房子村等地发展10个以上的农业庄园。目前,万亩蜀北桑海栽植优质果桑、饲料桑1.5万余亩,千亩花卉园基本建成,百里优质柑橘产业带发展优质柑橘10万亩,麦伦、花好月圆等生态农业庄园建设正加快推进,脱贫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C 三大长效机制 巩固脱贫成效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蓬安县全面实施“后进村”包抓整顿工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贫困村,各乡镇党委派出工作组定点驻村整改,将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调整了4个村的班子成员;通过召开组织恳谈会、组织生活会,融洽基层班子、增强战斗力,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升级,并通过“联村共建”“党建先进村+贫困村”等措施,真正把组织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帮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彭桂林介绍,去年,蓬安是全省首批5个摘帽县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格外关心下,在市脱贫领导小组、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悉心指导下,该县牢固树立“最关心的事”的政治意识、“最后堡垒”的攻坚意识和“冲在最前方”的责任意识,所有县级领导挂帅出征,全体党员干部挂图作战,广大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全面完成了“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的各项任务,顺利通过了省级脱贫摘帽验收。

“今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彭桂林说,该县按照市委的要求,注重脱贫与奔康相结合,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推进,确保全年退出58个村、减贫7600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3%以下。

根据“丘陵低山为主、浅丘带坝为辅”的地貌特征,按照“差异发展、组团发展”的原则,蓬安结合各乡镇产业基础,在嘉陵江蓬安段沿岸乡镇启动建设了水果蔬菜产业带,在城郊乡镇启动建设了观光农业产业带,在平坝乡镇启动建设了优质粮油产业带,在山区乡镇启动建设了草食牲畜和优质干果产业带,规划建设了脱贫示范线大、小环线。对于深度贫困区域,采取“跨乡联建、多村连片”的方式,开工建设了万亩花海、万亩桑海、万亩花椒、万亩水稻、万亩柑橘5个大规模、大体量的产业园。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我们坚持促增收与防返贫相结合,探索建立了三个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彭桂林说,一是建立了多元融合机制。坚持把产业发展、住房改善、村风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在规划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同时,充分考虑公共服务配套和新村建设,让群众既就近就业增收,又享受均等公共服务,更养成了良好的风气。二是建立了党建引领机制。按照“精准党建助推精准脱贫”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小组+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园+贫困户”的联帮联建工程,成立1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负责建设一个500亩左右的小产业园,在每个小产业园指派一名专业农技人员,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示范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协会带动、群众主体的脱贫奔康新路。三是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按照“一超六有”和“一低五有”的标准,每日一记账、每月一统计、每季度一分析、每半年一确认,对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监测。

◆相关链接

2017年脱贫目标

58个村退出、760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3%以下。

产业扶贫“三百工程”

建设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

打造全长100公里的沿江蔬菜柑橘产业带、城郊观光农业产业带、平坝优质粮油产业带、山区草食牲畜和经济林果产业带;

带动100余个村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通村联组水泥路223公里、便民路208公里,破解“行路难”;

统筹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抗旱减灾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联户饮水工程95个,小微水利设施314个,破解“用水难”;

建成新村聚居点17个,改造C、D级危房520户,完成“五改三建”1862户,实现农房“大改善”;

整合卫生、文化等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成达标卫生室11个、村文化室21个,推进公共服务“大配套”。

“万、千、百、十”脱贫攻坚示范工程

以新园乡油坊坝村为核心建设万亩蜀北桑海;

以碧溪乡吕家山村为核心建设千亩花卉园;

以南渠路沿线乡镇为轴线建设百里优质柑橘产业带;

在相如镇檬子垭村、利溪镇花房子村等地发展10个以上的农业庄园。

新闻推荐

同心聚力:实干实为促跨越

●蓬安记者站刘永红郭安平周亮今年以来,蓬安县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开放、包容、争第一”的“蓬安精神”,积极投身项目建设、脱贫摘帽、改革开放“三场攻坚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蓬安速度”...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走近每一位贫困户2017-07-15 01:20
猜你喜欢:
评论:(行稳致远:脱贫奔康步履坚)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