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客运站里人来人往,十分繁忙;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有的在培育有机蔬菜,有的在观察蔬菜长势;一条条宽阔而平整的道路通达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走进蓬安县新园乡新桥村,记者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发展产业致富增收,现在的新桥村远近闻名。村民们都说,这一切得益于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蓬安县委从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入手,探索基层党建发展新模式,使党建工作在产业链上领跑,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推动经济建设的加速器。以党建促发展,该县不断探索新做法,取得新成效。
建立党支部 凝心聚力壮产业
“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农村社会人心散、公益乏的趋势比较普遍。”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余翔说。
经济发展的前沿在哪里,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蓬安县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找到了“精准党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有效实践载体,在合作社里建党支部,通过壮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致富农民、凝聚群众,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有舞台,合作社发展壮大有途径。
蓬安县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合作社中全面建立党支部,围绕产业建立党小组、培育能人党员,将建有合作社党支部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形成“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党员能人”的“1+3”党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带动下,全县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立合作社党支部个,产业党小组多个,在上百个致富链上确立党员带头人余名。
近日,记者在锦屏镇西拱桥村采访时了解到,由村党支部牵头,以村干部李文均为首的户农民办起了全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他们心眼儿活、门路多,合作社成立不久便赢得“满堂彩”:入社农户平均年收入近万元!尽管这样,党员带头人老李还很不满足,他告诉记者,明年还要扩大生产,让入社的农户挣到更多的钱。
推行“1+3”党组织模式,不仅使基层党组织找准了“位置”,有了舞台,也让广大合作社党员更有了归属感、成就感。
带动发展 群众增收致富
“合作社真是好,省心、省力,还能在里面打工挣钱,这样的好事难找啊。”月日,正在蓬安县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中忙碌的新园乡新桥村村民母琼英逢人便夸。目前,她在该脱贫奔康产业园里的“麦秀良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打工,一年有上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在党建引领下,该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党员能人”模式,对入社农户每亩地首先给予保底金元,然后对当年纯收益实施二次分红,%归入社农户,5%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
去年,这个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生产资料,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仅化肥每袋就比市场价格便宜元。合作社统一翻地,每亩又为入社农户省下8元。据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主要负责人王晓荣介绍,去年,新桥村入社农户户口人,人均增收多元。
“成立了合作社,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新园乡渔房村,农民李建民很有感触地说。据了解,蓬安县麦豪林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年注册成立以来,产品就远销重庆、成都、北京等地。
“现在,留在村里种地的基本上是岁以上的人。农民要想富,必须走集约化经营、契约化管理的路子。”王晓荣说,按照全县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扶贫产业布局,目前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占地面积平方公里,覆盖碧溪乡、新园乡所辖6个行政村,涉及贫困村3个,贫困户户人;辐射影响周边龙蚕镇、柳滩乡、杨家镇、河舒镇、海田乡、天成乡等6个乡镇无产业基础的个村的户贫困户人,成为标准的“跨乡联建、多村连片”的脱贫奔康产业园。
目前,合作社通过在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增收元,初步形成了“以十里园区、带动百村发展、帮扶千户贫困户”的脱贫奔康格局。
郭安平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阳
新闻推荐
李天社近影李天社摄影作品《夕照嘉陵江》李天社摄影作品《雾漫嘉陵江》《嘉陵江畔石鼓锤》(拍摄于岳池县石鼓乡)□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他叫李天社,蓬安县人,现居成都,今年68岁,有着近50年的摄影经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