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琪
干净整洁的院落、平整的田地、成片种植的经济作物、地间忙碌的村民……10月11日,记者来到蓬安县相如镇牛毛漩村,村民们正在修路,长约6米的水泥路、12公里便民路已初现雏形。
“村里的路通了,村上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拉出去卖,也可以吸引投资者。”牛毛漩村“第一书记”敬雪章告诉记者,今年8月,村里开始修建水泥路和便民路,村民每天起早贪黑,一个多月路就修了一大半,这个月底就可以通车。
建二维码档案让扶贫更精准
“依靠村上的产业扶持资金,现在我家养了100多只鸡、鸭,种了几亩果树,就等着今年过年卖个好价钱呢!”谈到今年的收入,64岁的村民郑付海掏出随身携带的账本,买饲料花了多少钱、蔬菜卖了多少钱、一只鸡卖了多少钱……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本年收入2000元左右的他,今年年底,收入能够达到万元以上。不仅如此,年过6旬的郑付海谈起全市的脱贫工作也毫不含糊。“今年南充要实现减贫人口13.6万、退出贫困村317个,南部、蓬安两个贫困县‘摘帽\’,我们村今年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也能脱贫。”郑付海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坚持看新闻,对市委、市政府的脱贫工作充满信心,不仅自己热心支持村上建设,还号召村里人一同支持“第一书记”的脱贫计划。
今年中秋节,王琼英两个外出念大学的孩子回到家中,对家里的变化赞不绝口,白灰相间的墙,配上红色木块点缀的房檐,院子里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院坝边上就是便民水泥路,交通便利。王琼英是牛毛漩村典型的贫困户,家里有6个人,两个老年人有慢性病,丈夫在外务工,家中还有两个大学生读书。王琼英有干劲,在村委的帮助下,她承包了30多亩地种植果蔬,今年年初,还成立了琼英家庭农场,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带动10余户人种植蔬菜。“现在我的收入一年保守估计3万多元,和在外面打工的丈夫收入差不多,今年效益好的话,我们商量着明年就不出远门了,就近就业,也能鼓腰包呢。”谈起自己家庭的变化,王琼英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管理平台,并制作二维码,定期进行补充、更新,每次上门走访后随时更新信息。这样能够随时掌握每家每户的需要,按照需求制定合适的脱贫计划。”敬雪章向记者展示了管理平台,用手机对着贫困户郑付海门口的二维码一扫,屏幕上郑付海的相关信息便展现在记者眼前。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每户致贫原因,新的收入变化也一应俱全。敬雪章根据每户的情况,挨家制定了村级扶贫规划和入户规划,罗列了九大类28条具体的帮扶措施,建通村联组水泥路6公里、便民路12公里;整治蓄水池11口、山平塘3口、配套水渠6公里;建二级提灌站一处、新村聚居点1处;改造中低产田390亩……保证了整村扶贫有序推进。
建“产业连心桥”为农民传授致富经
为了能让牛毛漩村帮扶长期见效,群众长远受益,在对每家制定脱贫计划后,敬雪章同时推动扶智扶业。先是搭建“产业连心桥”,先后招引了2名业主,鼓励2户种养能手,建起了蔬菜、杂柑种植,肉羊、水产养殖4项产业。初步建成了牛毛漩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将贫困户与业主、大户挂钩,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加农户的模式,吸纳贫困户入会入股,覆盖全村48户贫困户109人,带动了产业发展。同时为村民开办“农家课堂”,邀请县农牧业局、人社局专家到村授课,对创业就业、种养技术、农机维修等进行培训和指导,积极传授群众“致富经”。
“如果要扶真贫,那就得用心用情。”敬雪章告诉记者,才来村上时,部分村民认为“第一书记”就是下来做样子。敬雪章会同村干部,将扶贫项目、建设时限、投入资金等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还主动配合帮扶责任人上门结对帮扶贫困户,用心用情为贫困户支招。村民的气顺了、怨少了,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他也成了村民信得过的好帮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冠霖农村贫困户子女兰晓辉通过考试从农村来到城里上学。因家庭经济拮据,她只能独自住在城里,如今她在城里有了新的“家人”。今年中考后,家住顺庆区渔溪乡渔溪桥村的兰晓辉考到蓬安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