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立足南充市产业发展基础,把握产业发展新态势,注重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注重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推进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与地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后发竞争优势相融合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十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健康农业”为理念,以“有机农业”为统领,推进全域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实现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推动南充市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年均增长3%。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建设,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防止耕地撂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60万亩以上。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加快建设粮经复合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严格落实省、市、县级地方粮油储备,健全完善粮食调控体系、应急保供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粮食市场预警监测和监督检查,保障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亿斤以上。
专栏6 粮食仓储物流重点项目
建设川东北粮食物流中心、川东北粮油储备调控中心。推进粮食物流、标准化粮食储备库、一线收纳库及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和完善营山、蓬安、阆中、南部、西充、仪陇等三级粮食物流节点体系。
第二节 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猪、蚕桑、柑桔、速丰林、优质粮油和蔬菜、中药材、珍稀林木等“5+3”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一圈三线”总体布局,坚持“一县一业一名片”,以乡(镇)为单元,巩固拓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万亩亿元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示范片和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一批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等循环农业发展集中区,实现优势产业基地规模扩张,不断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专栏7 特色优势产业
生猪产业:以“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全国生猪外调大县和全省现代畜牧业产业 强县”为重点,连片整体推进基地建设。
蚕桑产业:以南部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嘉陵、阆中、西充、仪陇等4个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市、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优势区域、基地乡镇发展。
柑桔产业:着力打造高坪南前线、嘉陵成南线和西充西凤脐橙产业片、蓬安锦橙100号产业片、营山血橙产业片、南部脆香甜柚产业片、阆(中)仪(陇)杂柑产业片“两线五片”核心产业带。
速丰林产业:以“一江四县(市、区)”(嘉陵江沿岸及南部、阆中、高坪、嘉陵)核心产业带为重点,全力建设全省现代林业产业强市。
优质粮油产业:重点发展国道318线嘉陵段、阆(中)西(充)线、潆(溪)新(政)线、新(政)马(鞍)线、高(坪)营(山)线、西充至射洪沿线6大高产高效产业带,尽快建成全国产粮大市。
蔬菜产业:以嘉陵江沿线、国道212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线一区”为重点,集中打造优质特色蔬菜基地。
中药材产业:以阆中、南部、仪陇为重点,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中药材基地。
珍稀林木产业:以万亩种植片为单元,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道212线、潆(溪)马(鞍)线、营(山)长(乐)线“一区三线”示范基地。
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阆中上水大米,仪陇大山米业,南部升钟湖有机鱼,西充香苕、二荆条辣椒、食用菌、香桃,营山黑山羊。
着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重点园区,推广示范区建设经验。规范土地流转,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探索并推广适合丘区特点、体现南充特色、可借鉴复制的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连片发展。
专栏8 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市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县(市、区)农建示范片、潆新现代农业示范区、蓬安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西充县农产品加工园区、阆中市江东现代农业园、江天生态休闲农业园、嘉陵绿地万亩农业产业园、嘉陵区曲水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营山现代农业示范园。
第三节 提升农业发展保障水平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田土型调整、增厚土层、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整治田间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田网、渠网、路网和电网“四网”配套,推动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加强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棚栽培,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十三五”时期,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万亩,达到369万亩,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395.36万亩。
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换代,开展主要粮经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关键环节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培育扶持新型农机生产经营服务主体。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农机管理机制创新,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旗舰型”龙头。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村能人、业主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和龙头企业、供销社领办创办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资金互助、旅游文化等各类实体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户采取联办方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所有权和资金、技术等入股创办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国、省、市级农民示范合作组织创建活动。大力支持业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引导土地、林地等生产要素通过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集中,培育生产经营业主大户。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和新型农民成立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0家、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520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6.5万户。
第五节 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完善供销合作社等农业服务机构功能,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在组织方式、良种良法、农田水利、农机农资、疫情防控等方面提供完备的服务。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研发联盟,组建市、县(市、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建立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为骨干,推进代耕、代种、代收,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化农业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和倾斜。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产地集配中心(基地)、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贸、农校、农超、农餐对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权威的涉农信息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精准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业”,加快村邮电商服务站建设。
第六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农业产业产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畜禽粪便、秸秆和地膜资源化利用,严格保持土壤、灌溉水和大气等环境条件符合标准,保持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加大农牧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和监督执法体系,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及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构建全域有机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基地、乡镇和示范县建设。
第七节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鼓励优质农产品申领注册商标,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体系,积极搭建“农博会”“推介会”“交易会”等联合营销、重点推介活动平台,着力提高南充农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南充冬菜”“仪陇大山香米”“南部脆香甜柚”“营山黑山羊”“蓬安锦橙”等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精品,形成南充名优农产品品牌集群效应。力争到2020年,全市申报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50万亩、有机农产品300个,申报认证绿色食品基地150万亩、绿色食品50个,有机农产品总产值100亿元,基本建成西南地区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和物流加工中心。
第八节 拓展农业新业态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加强对农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等农业休闲景区。积极培育具有南充特色的农耕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打造以“天宫农耕文化体验园”为代表的特色化农业产业风景区。
培育发展会展农业。加快构建以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为主题的农业会展体系,积极支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统筹推进古楼桃花节、百科赏花节、乡村美食品尝节等地方特色节庆的举办,建设极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农旅节庆展会品牌,促进会展农业与旅游服务文化节庆活动的互动融合。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加强政府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大力推广“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探索农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
第七章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条件,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形成支持和保障创新创业实践者的政策环境,营造宽容失败、勇于开拓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健全创新创业制度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推行“一址多照”“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简化工商注册手续,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产业。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高创新创业效率。对企业申请、维持专利和购买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准予依法摊销。大力推广“互联网电商创业平台”和“技术供给+产业基金”的创新创业模式,扩大创业覆盖范围、提升创业效率。
探索推进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结合的模式,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要素大市场,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交易、研发设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链。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普惠性支持创新政策和政府采购作用。减少对单个企业的点对点直接资助,更多通过普惠性政策形成各种技术路线、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创新。
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高科技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借助政府股权产业基金,鼓励农村土地、房产、知识产权及其它资源参股,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着力破解创新创业资金瓶颈。组建创业投资公司,设立创新驱动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搭建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开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投资担保与科技保险等业务,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引导驻市金融机构开设科技金融服务窗口,面向科技型企业组建科技专营支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第三节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培育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鼓励重点产业园区、重点科研事业单位创建“人才特区”,实施特殊人才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完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招引的责任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院所、高校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的比例,允许采用股权和期权激励的方式激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骨干人员,设立南充杰出创新人才奖,激励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到园区兼职兼薪,支持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吸引和鼓励海内外高校毕业生来南充创新创业。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政策,优先解决人才在住房、户籍、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政策,积极引导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人才向县、乡基层流动。
第三篇 大力推进财政金融创新
融市场和产权交易中心,形成良性运转的财政金融体系,有效撬动社会资本,促进生产要素、资本要素相互结合,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做大金融总量,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谋取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
第八章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金融市场,改善融资结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南充特色的金融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金融服务网络,开展定时定点服务,将金融服务普及到广大农村地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和扩大金融消费。
针对贫困地区的经营主体、组织及个人提供金融产品,在授信额度、贷款贴息、手续简化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和模式,做深做实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拓展和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金融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大力推进金融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金融知识需求,开展各有侧重、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加快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全面提高农民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商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普惠保险业务。到2020年,争取实现保险密度为1000元/人,保险深度为4.5%。
第二节 创新金融业态
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小额贷款、金融仓储等多种金融业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域外金融机构来南充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设立为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加强面向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金融创新服务能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
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或资产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扩大金融仓储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探索中小微企业资金互助组织和商贸企业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探索组建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开放性金融,组建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推广制造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创新抵押质押、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服务外包、金融人才培训等配套产业,延伸金融服务链条。
推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合理借助互联网力量,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P2P、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解决融资难题,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节 扩大社会融资总量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加快发展信贷融资、票据融资、债券融资和IPO融资,培育引导优质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新三板上市,稳步发展期货交易市场。加快货币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参加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进一步发挥货币市场功能。积极拓展银团贷款业务市场,积极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推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推动民间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增设县域证券交易网点,创新涉农保险方式,利用保险直投,扩大社会融资总量。
第四节 建设金融集聚区
加快区域发行库、区域钞票清分处理中心和区域运钞中心建设,增强南充金融服务功能辐射能力。实施“金融生态集聚战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建设南充金融产业园(区域财富中心),推动金融业集聚发展、金融业态良性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力争到2020年,银行类金融机构达到30家,证券、保险类机构达到7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存款余额达到4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30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7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达到5%以上。
第五节 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协调机制,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的考核、奖励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确定事项落到实处,营造一流金融生态环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服务力度,主动深入基层,走访企业,多渠道了解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通过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壮大自身发展的根基。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案件办结和执行效率,提高银行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基础信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和全社会诚信意识,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第九章 推动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运用金融思维强化财政职能,统筹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现代金融手段盘活存量资本,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增加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节 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推动财政资金从拨款补贴到引导投资和机构投资并重的转变,建立政府股权产业引导基金,采取政府股权投入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利用金融工具,提高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的比例,通过有偿扶持、引导性投资增强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担保能力,协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二节 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周期长、债务主体独立的优势,推动利用PPP模式合理降低债务规模、扩大新增融资渠道,带动社会资本参与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建立规范的债务化解及风险预警机制,保持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第三节 推动财政金融互动发展
建立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做大金融产业、促进扩大信贷增量、激励增加定向贷款、健全融资分险机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改善基础金融服务以及支持鼓励直接融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完善政府激励金融、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传导机制。以鼓励撬动金融资本加大投放为目标,以做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为核心,找准扩大融资的关键主体和薄弱环节,综合运用激励奖补、风险分担等多种政策,提高南充市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建立健全政策协调机制、政策执行机制、政策落实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
专栏9 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南充有机农业强市建设:积极申报认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申报建设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培育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建立县级有机农产品配送分中心。
农业基地:规划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川东北开心农场基地及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推进顺庆十万亩优质蔬菜产业带、顺庆十万亩优质特色粮油产业带、仪陇赛金马鞍百里水果长廊、高坪百里柑橘产业带、高坪蔬菜产业基地、阆中肉牛基地、南部脆香甜柚产业带、嘉陵果桑、茶桑产业基地、西充十乡百公里香桃产业带、西充龙滩河十万亩柑橘产业带、 西充二十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带、 蓬安锦橙100号示范基地、蓬安百牛渡江十里荷花带、营山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专栏10详见04版)
第十一章 扎实推进工业强市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机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为基本理念,以产业多样化、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高效化为目标,以“2+9”工业发展平台为载体,大力提升工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加快构建“2+2+6”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关联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制造业高地。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780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第一节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坚持集群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南充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突出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打造新能源汽车基地。以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为核心,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和研发检验检测国家中心。整合与引领中国重汽等一大批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形成极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与汽车零配件产业集聚区,建设辐射全国的汽车汽配生产、集散、交易基地。
打造清洁能源化工基地。以南充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经济”为发展方向,加快石油化工产业深度转型,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适度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配套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西部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
打造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以嘉美印染、依格尔、富安娜、阆中银河丝毯等为龙头,完善茧丝绸、棉麻纺织、服装鞋帽等产业链,大力发展纺织新材料,着力丝纺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知名高端丝纺品牌,做大做强丝绸制品产业集群,建设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
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有机食品总部基地为核心,以张飞牛肉、燕京啤酒、保宁醋等为龙头,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推进轻工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下转04版)
专栏5 财政金融创新重点项目
规划建设区域性政府股权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先行区、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 区域金融市场和产权交易中心。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县级农商行改制组建工作。
建设南充金融产业园(区域财富中心)。发展证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区域发行库、区域钞票清分处理中心和运钞中心建设,推动建成区域金融交易中心、金库储存及配发中心。
积极推进南充商业银行、 大唐农业等一批本土企业上市。积极支持成立民营银行。
开展农村小额贷款“银行、农户、专合社、公司、保险”五方联动模式试点。
新闻推荐
(记者李然)蓬安县男子王某,在该县一市场内以帮人换零钱为由,骗取老人百元现金。而当其再次偷窃时,被受害人识破并扭送到派出所。9月19日,记者从蓬安县公安局北城派出所获悉,目前,王某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