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平
今年以来,蓬安县坚持运用“党建+”思维和方法,积极创新党建基层工作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党建+产业链”:催开“致富花”
6月,走进蓬安县相如镇雁坪坝村,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
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大棚内,成百上千个绿油油、圆滚滚的大西瓜整装待发。大棚外,大货车已等候多时。产业园里,“党员示范园”、“党员包抓园”的牌子格外显眼,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就在两年前,雁坪坝村还默默无闻。
为了以党建工作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该县大力推行“党建+产业链”的发展新模式,发挥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中的帮带领富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按照支部联建、产业联帮的方法,坚持强村带弱村,依山傍水的雁坪坝村探索出“蔬菜+水果+渔产”的发展路子。建起了200个蔬菜钢架大棚、100余个拱棚,修建了近10个鱼塘,形成了休闲、观光与体验一体的脱贫奔康产业园。
“‘党建+产业链’模式,就是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干部连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蓬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闵军说。
为此,全县围绕果品、畜牧、蔬菜产业发展,采取“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支部+公司”等模式,建立产业型党支部35个,真正实现了支部联党员、党员联群众。
在产业支部的带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该县农业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覆盖新园、碧溪、海田、相如、河舒、利溪等乡镇的1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 00元。
“党建+扶贫”:助农摘“穷帽”
“以前,村部就是3间土房,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大多数群众都想往外跑,村里开展的工作群众也不配合。现在不一样了。”锦屏镇西拱桥村党支部书记张琼华说,***工作开展后,西拱桥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新建了村部和社区服务中心,群众组团建起了小康屋,村里还建成了果蔬大棚和育苗基地,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
西拱桥村的嬗变,是蓬安县推行“党建+扶贫”模式促进发展的一个缩影。推行“党建+扶贫”模式,该县打出了组合拳:在***村,建立以党组织书记负总责的县、乡(镇)、村三级***工作责任制,对近1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班子成员调整。为30多个贫困村新建了标准化村部。与此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网,举办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动员引导近千名民营企业家、协会带头人、产业富裕户、党员致富带头人与1000余名贫困户和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引导上百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衔接项目100余项,落实资金数亿元,创办经济实体100余个,帮办实事600余件。
该县还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优罚劣、调整配备、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一般的领导班子,将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较差的领导班子,将对其领导班子进行组织调整。
“党建+民生”:增强“获得感”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套小康屋住。”龙蚕镇一碗水村村民刘军说:“以前想修小康屋,没人问也没人管,不知道该往哪里修。”
随着该县推行“党建+民生”模式,县、乡、村党员主动走进刘军家,了解他家的发展意愿和对村“两委”的意见建议。当了解到村里部分群众想修建小康屋时,村“两委”立即召开群众会,听取群众意见,决定开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小康屋建设的设计图由群众定,建房的其他事宜也由群众做主。”一碗水村党支部书记张永乐说。“党建+民生”模式,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为群众办实事,搭建起了党群“连心桥”。
同时,该县还推行党员联户制度。党员把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到村委会。村委会根据问题类别、难易程度分层分类,明确责任人跟踪解决。推行“3354”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建立便民服务站,为群众办理民政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信访调处等服务。建立“便民服务摩托车队”和代理代办制度,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办事困难的群众开展上门服务。“群众动嘴,党员跑腿”已成为该县基层党建工作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郭安平)6月21日,蓬安县磨子街片区棚户区改造现场,工人们正冒着酷暑拆除房屋外墙的防护栏。明年3月底前,改造项目将全部完工。记者从蓬安县房管局获悉,磨子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7000万...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