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
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今年以来,伴随着脱贫摘帽的号角,蓬安县171个驻村工作队、超过500名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犁地同耕种;入户摸底调查,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倾心聆听群众悲喜事,及时解决问题……贫困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第一书记:不脱贫 不走人
说起范景胜,杨家镇伏岭村村民唐大礼脑中始终抹不去一年前的画面。那天,唐大礼正为怎么把家里的猪弄到山下集市犯愁,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人走了过来。村干部介绍,这位年轻人是上级派来的“第一书记”,这次入户调查就是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戴着黑色近视眼镜,穿着洗得泛白的牛仔裤……唐大礼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几句寒暄后,唐大礼介绍了家里的情况。范景胜很少插话,只是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了解完唐大礼的情况后,范景胜起身告辞。看着范景胜略显单薄的背影,唐大礼心里泛起了嘀咕:“上面又在走过场,派这么嫩的娃儿来糊弄老百姓。”接下来一段时间,唐大礼经常看见范景胜到各家各户摸排,渐渐地,范景胜成为村里人的话题,大家了解到这位年轻人是获得过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者之一。
伏岭村山高地贫,全村217户人家五保户就有24人,35岁以上未婚男青年多达68人。“问题积攒得太多,必须厘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怎么脱贫?群众翘首以盼,这让范景胜感觉压力很大。
针对致贫原因,范景胜与杨家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起为该村制订了修路、兴水、建房、养羊的脱贫方案。1年后,贫困户陈向廷看到汽车开进了村,他家住进了砖瓦房,还用上了放心水。村里成立了养羊合作社,不少人家建起了羊圈,搞起了山羊托养。
有了致富“火种”,没有技术,火很难烧得久燃得旺。范景胜又请来一批技术专家赴伏岭村开起“百家讲坛”。省畜科院副院长何志平研究员、省畜科院家禽研究所杨朝武研究员等多位省内顶级畜禽专家亲自给村民授课,传授养殖技术。
精准的扶贫举措,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对范景胜的看法从问号变成了感叹号。受到村民肯定的范景胜干劲更足了。目前,他正带领村民加紧建设“三室一点一中心”,即文化室、卫生室、办公室、电商网点和日间照料中心,并通过淘宝、微信等渠道建立黑山羊销售平台。“我是党员,就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脱贫,我就不走人。”范景胜说。
扶贫工作队长:沉下身子 干出样子
去年底,刘鹏来到相如镇牛毛漩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那时,刘鹏着实头痛了一番。
看到一个不管钱又不管项目的干部来当扶贫队长,村里不少人摇头叹气。还有村民拍拍刘鹏的肩膀说:“县里要求明年脱贫,牛毛漩村的脱贫任务就看你们了。”在村民眼中,脱贫竟然成了“你们”的事,刘鹏听到这话就懵了,一夜没睡好。
牛毛漩村位于县城西北部,紧邻嘉陵江,属于典型的旱山村。全村212户61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09人。基础设施欠账大,致贫原因多样,生产发展后劲乏力。如果村民都是“看你们”的想法,那上啥项目扶谁都没用。
转变“等靠要”思想,提升村民精气神被摆在了首要位置。接下来1个月时间,刘鹏和同事们将村里的贫困户梳理了一遍,结合县里出台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探索出扶贫对象评级授信模式,根据贫困户的资信状况和发展能力,进行评级授信,确定授信额度。同时,每季度从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五个方面公开评选星级农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农户意愿的基础上,逐户落实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确保全村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有保障,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的后顾之忧。
可光有激情是不够的,新的问题又来了。48户贫困户交出了20多个创业贷款申请,涉及的产业几乎可以“开个农博会”。“技术、管理、销售样样从头摸起,钱还是借来的,这不是创业,是撞大运。”刘鹏着实有些头疼。
结合牛毛漩村村情民意,驻村工作队采取了以产业发展为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规划了涉及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农田整治、产业培育等9个方面27个项目。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牛毛漩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为业主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等方式,解决业主初期投入大、风险高、成效慢的后顾之忧;鼓励部分有发展意愿、有一定技术的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借周转金等方式,入股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捆绑”式发展,调动业主帮扶贫困户的积极性。
目标定了,村民们开始抢着干。1、2、6组的5户贫困户在特种水产养殖业主杨长军的带动下,参与虾蟹和娃娃鱼养殖;3组依托蔬菜种植协会,发动贫困户连片种植蔬菜;3、4、5组招引业主从事柑橘等果树种植,并发展林下养殖等。如今,牛毛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专重大户带动等方式,实现了户户有带动扶持、有产业发展、有充足收入。
支部书记: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
在相如镇油房沟村,没人比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更熟悉这片土地。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3亩,农业人口375户956人,贫困人口就有65户189人,贫困率达19.8%。李定红因病致贫,每年光药费都要三四万元;因修建马回电站,王财文家赖以为生的田地被淹没……一个个名字背后折射出油房沟村最真实的境遇,资源缺乏,基础薄弱。直到县里确定油房沟村为贫困村,大家似乎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上面有好政策,但好日子不会从天而降,穷怕了的村民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有人托关系“走后门”,找王元国争取贫困名额。也有人盯着自己的田边地角,想多要些青苗赔偿;更有人不种地了,指望着国家的救助。眼看着村民们为各自利益争得面红耳赤,王元国坐不住了。他主动放弃修建新居的指标,劝导村民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把精力放在村子的发展中来。
拔穷根,王元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县里的30万元扶贫资金成立扶贫互助社,吸纳171户农民的4.5万元互助资金,一年下来共发放小额贷款42笔29万元,为37户农户解决了发展资金。又在油房沟村成立了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管理,共分108股,7户贫困户无偿占7股。一年下来,该专合社共为社员增收5.3万元,每股红利200元。
邓泽碧年老多病,干不了重活,在村里的帮助下,她从扶贫互助社贷款5000元养牛,参加了养牛专合社,年增收在1.6万元左右。同时,她家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在新村居住点建起了新房,两个学烹饪的儿子也计划回乡开办农家乐。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原本捉襟见肘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在王元国的带动下,油房沟人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日子。如今的油房沟发展林果种植200亩、观赏莲花100亩、林下养殖200亩、特色水产养殖80亩、有机蔬菜150亩。招引业主承包土地297亩,带动农户增收。去年,全村土地租金收入21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103人,创收72万元,并帮助贫困农户67人收入36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贾春)为深化南充与重庆的旅游合作,加快推进两地旅游产业抱团发展。应南充市邀请,7月5日至8日,重庆市旅游考察团来到南充,就南充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此间,两地旅游协...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