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 邹文虎
远离城市喧嚣,远离尾气污染,架一根鱼竿,垂钓于江湖,听山泉淙淙,赏青山叠翠……在蓬安县锦屏镇嘉陵村,“80后”夫妻雷松、杨雪琴用两年时间,打造出一处山水田园,让前来游玩的市民在此回归本心,享受“慢生活”。
返乡创业 瞄准“慢经济”
在嘉陵江畔的一个山坳里,雷松和杨雪琴哼着小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雷松的垂钓鱼塘由5个大小不一的池塘组成。碧波荡漾的池塘里,鱼儿成群。这两天,趁着农闲,夫妻俩赶着修葺几间房舍。
在大城市当白领,或者去大型养殖场做技术工作,雷松和杨雪琴曾经有很多工作的机会,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充满未知的创业路。雷松说:“我们决定养殖高品质的鱼,享受不一样的‘慢生活\’。”
大学时代,雷松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在沿海城市一家大型饲料厂做销售工作,不久被聘请到一家大型养殖场当技术顾问。雷松发现,国内养殖行业一味求快,不少产品缺乏品质。
从鱼苗投放到摆上餐桌只需不到3个月时间,从鸭蛋孵化到鸭子上市销售只需40天时间……市场化养殖追求高密度和出栏率,无暇顾及品质。与此同时,市场也渐渐对填鸭式养殖方式表现出不信任,转而寻求更高品质的产品。“回老家做高品质的养殖。”一个强烈的念头在雷松心中萌生。
2013年,雷松和妻子回到蓬安老家,对该县几家大型养殖场进行了调研。“要做就做和别人不一样的。”经过调研,雷松发现,嘉陵江沿岸近年来已成为水产养殖基地。雷松并不打算在高密度养殖市场分得一杯羹,转而投入体验式农业。“我们不是卖鱼,而是倡导一种生活方式。”跟其他养殖场不同,雷松一开始的想法就显得很“另类”。
经过一番准备,雷松的养殖基地选址锦屏镇嘉陵村。“这里有山有水有阳光,空气又好。”在他看来,嘉陵江畔的自然条件很适合养出高品质的鱼,还能延伸产业链,通过养殖业与体验式农业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城市,宁静闲适,更符合他的生活追求。
泉水养“瘦鱼” 慢工出品质
与其他的养殖业主不同的是,雷松不太关心鱼塘的产量和鱼的大小。在雷松的养殖场内,见不到喂鱼机抛撒饲料的繁忙。
雷松说,他更看重养鱼的水质。鱼塘的水取自山涧里的泉水。经过精心设计,清澈的山泉在5个鱼塘循环利用。雷松告诉记者,纯净的山泉并不适合养鱼。“水至清则无鱼,要在水中培养有益微生物,营造稳定、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为此,雷松每天的工作就是“养水”。
怎么“养水”?雷松说,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可产生供鱼儿呼吸的氧气,水中的浮游微生物可作为鱼儿的食物。鱼的排泄物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氮磷钾等又可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成分。这样通过循环,达到生态平衡。
没有用饲料喂鱼,雷松养的鱼长得很慢。其他养殖场的鱼3个月就可上市,他养的鱼需要1年时间才能上市,且个头还不大。杨雪琴给这些鱼儿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瘦鱼”。
雷松认为,慢才是养殖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人生活状态主要分两类:“快生活”和“慢生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催生出酒吧、歌厅、快餐厅等都市“快经济”,放眼望去,这个市场已经饱和。而一些消磨时光、专注心灵与环境的“慢生活”渐渐被人们重视,“慢经济”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不靠人工喂食,遵循自然生长规律,雷松的“瘦鱼”得到市场的认可。每到周末,不少城里人驾车来到雷松的养殖场垂钓。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心情,品味悠闲与从容。
打造“微生态” 品味“慢生活”
租地、引水、挖鱼塘、购育苗、盖房舍……初回老家,雷松和杨雪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购买合适的鱼苗,他们跑遍了周边市场,找遍了鱼种场,也没找到符合要求的鱼苗,最后只能到育种场去繁育,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他们在原本不大的承包地里精心布置,高树低草、山水相映、家禽鸣叫,打造出一个微生态农庄。“要让每个来养殖场的人都感到放松、踏实。”雷松如是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夫妻俩养殖的“瘦鱼”逢年过节供不应求,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蓬安县人才交流中心了解了他们的创业经历后,多次到养殖场考察调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对养殖场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信息、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予以协调解决。
新闻推荐
(记者成潮生)7月29日,记者在高坪区文化中心舞台上看到,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舒婷婷正在指导川北灯戏《妻唱夫随》节目组演员进行节目录制前最后的排练,据悉,这个节目将参加市文艺调演和四川省小戏小品...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